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年梦想,一朝亲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0:57 新闻晨报

  晨报特派记者郭翔鹤万里长江,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江,她发端于雄鹰翱翔的青藏高原,蜿蜒千里长成于蜀南叙府三江口,进入渝东鄂西后,江水以极其勇猛之势击破中西部重重山峦的阻挡,成功闯入中国版图的腹地,冲积成一个个沃野千里的平原,最终东归于海,在身后留下了绵延数千年的东方文明。

  2005年7月1日,在灿烂的夏日阳光下,首批三峡坝顶观光团138名成员在经过严密的安全检查后,胸挂参观证踏上已经蓄水发电的三峡大坝坝顶。和百余名普通中国公民一起,我行走在初次向公众掀起自己神秘面纱的雄壮工程肩上。

  在巨人般林立的塔吊之下,在汹涌奔流的江水之上,我可以看到那一张张受到奇迹震撼而略显肃穆的兴奋面孔,听到响个不停的照相机快门声。

  已经在三峡工地工作6年之久的宜昌太平溪村38岁的普通农民工王开华,正头戴安全帽,蹲在巨大的混凝土通风口顶上刷涂料。面对坝上前所未有的热闹一幕,他显得有些激动,边刷边说:“我是看着三峡大坝‘长’起来的,看惯了也没

  有觉得什么,今天看到他们(指游客)来到坝上,觉得很自豪,毕竟这坝是我们修起来的。看着他们这么高兴,我也很高兴。”

  建设者们在这一刻忘记了艰辛,而参观者们则在江天之间这梦幻般的高峡平湖胜景中尽情游览。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刻关于万里长江的一个千年之梦已经真正实现,并已成为可以行走其上的伟大工程。

  与自然斗争的开端,也是高峡之梦发轫之时

  古代四大文明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分别产生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但磅礴的自然力量也是难于驾驭的,河流的性格决定了她身畔民族的命运:尼罗河水虽然使古埃及获得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使古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但定期泛滥的洪水也使得这一文明地区饱经沧桑。苏美尔人最早开发了两河流域,创造出高度繁荣的两河流域文化,但由于过度无节制的垦殖,致使两河流域的沙漠化盐碱化日益严重,古巴比伦文明最终从地球上消失。

  而印度河流域居民除遇到了干旱地区经长期灌溉后爆发的致命盐碱外,一再发生的洪水和江河改道,不但直接威胁城市,也可能使城市或灌溉区失去水源,在大自然面前,再好战的雅利安人和再富裕的孔雀王国也只能如腾起的烟雾般,再现一个文明史上的遗憾。

  长江的力量,不逊色于上述任何一条河流,她大多数时候是平静流淌的,但凶暴泛滥也频繁出现,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两岸人民的家园。而长江数千年来触目惊心的洪涝灾害史,大部分是从这水流最激猛奔腾的三峡地区开端的。

  从三峡地方史志记载可查的晋隆安三年(399年)五月高出地面1米的洪水算起,历经唐、宋、元、明以至清代同治庚午(1870年)止,历代水患达百余次。由于水患,峡江两岸官廨民居被冲垮,庄稼良田被毁坏,众多生灵累遭涂炭,黎民尸骨漂浮满江,幸存者只好依山露宿。仅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元月,峡州大水山崩,毁坏官廨民居达21829间,死者3467人。明嘉靖年间(1555-1566),三峡多次地震,新滩滑坡,长江阻塞,江水倒流,民心惶恐……

  可以说,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华夏民族与三峡水患斗争的历史。斗争的开端,也是高峡之梦发轫之时。

  《书经·禹贡》、《水经注》等权威性的地理专著都记载了大禹导江治三峡的历史,这被认为是三峡水利工程的首次实践。战国时期,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导的都江堰治水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上游,客观上对长江三峡的水患起到了缓解作用,在峡江一带现在依然存有许多“三官庙”,以作纪念。宋神宗(1068-1078)年间,峡州知州姚涣带领百姓治理长江三峡,被载入《宋史·姚涣传》。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湖北分巡李拔兼管水利事务,率众开凿三峡水路和纤道,施工达20余处。在黄陵庙禹王殿前左侧,竖立2米多高的一座六棱石幢,上面镌刻了他撰著并题书的《凿石平江记》……

  无数失败与成功的反复,高峡梦轮廓渐清晰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数千年时光中,我们的祖先胼手胝足地实践着驾驭长虬、抑止三峡水患的艰辛道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反复之后,近代工程学的出现终于让高峡梦想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在这个崭新的梦想中,中国人不但一如既往的希冀抑制水患、灌溉家园,而且首次产生了利用长江洪流为建设现代文明国家提供动力的美好希望。早在1918年,孙中山就以敏锐的眼光和宏伟的抱负,提出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机遇,引进外资,利用西方技术和战时生产的设备来开发长江三峡的水力资源。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请求美国帮助,对开发长江三峡进行勘测和设计工作。

  然而,这个梦想的逐渐实现,却经历了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正在指挥三峡工程最后阶段建设任务的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对晨报记者感言:“可能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工程,能够像三峡大坝这样经历这么多年的论证,论证时间之长,参加专家之多,涉及问题之广泛,为新中国大型建设项目中所仅见。这么多年来,我想三峡大坝建设本身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蕴含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内涵实在是太深厚了。”

  真正让三峡大坝之梦变为现实的,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人。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下游受灾人口1888万人,3.3万人死于这场灾难。毛泽东流泪了,他在菊香书屋的小院里遥望南方,伫立许久……1958年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议题。1958年2月,周恩来、李先念等领导同志率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峡工程实地考察。同年,党中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积极准备和充分可靠论证的方针。

  1980年7月中旬,邓小平自重庆乘船东下,途中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抵汉后,又召集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研究三峡工程问题。

  1984年,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领导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三峡工程进入施工准备阶段。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进一步扩大对三峡工程的论证。是年6月,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对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重新论证。1988年11月,有400多名专家参与的论证工作全部结束。

  重新提出的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总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1989年7月21日,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26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长江考察。在从沙市顺江而下的船上,他详细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专题汇报;到了武汉,又参观了三峡水库泥沙模型试验。

  在数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全民族急切目光注视之下,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蓄水位为175米的三峡工程新方案。随着十年紧张施工和移民外迁等附属工作的初步完成,2003年5月2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试通航要求。同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并于当月实现了永久船闸试通航。

  一朝梦圆,零距离接触民族奇迹

  千年民族梦想一朝圆满,2005年7月1日,三峡大坝的开放不是羞答答的,而是真正与建设它的人们零距离的亲近。行走在这横跨长江两岸的大坝上,你可以动情触摸甚至亲吻这个属于全民族的奇迹!

  千年梦想已经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长江巨龙的腰间,向人们敞开了胸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