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撼不动的乡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1:03 今晚报

  人跟树一样,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故乡。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哪里,说话的口音变了,生活的习惯改了,好像成了外乡人,可是这个根,却很难被撼动。谁是哪里人,外表上很难看得出,有时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什么,譬如一个眼神,譬如一声惊叫,哪怕只是一点点,却毫不含混地告诉你,他,就是什么什么地方人。而这一点点举止显示,正是根的“须”枝的“叶”。

  就拿北京来说吧。这可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呵,各地方各民族的人都有,如果把这些人比喻为水滴,汇集一起浩浩荡荡浑然成片,谁又能分辨出谁是哪里人来?真的实在太难太难了。

  我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几乎仅仅限于文学界,据我所知,至今乡音难改的作家,最多的当属山西、福建、山东、江浙人,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说起话来依然乡音明显,一张嘴就给自己报了“户口”。来自西北地区的作家,在北京显得格外的多,而且每个人都非常活跃,2003年他们还结帮还乡,如果不是名字公布在报,从他们平日说话口音里,有好几位,比如阎纲、周明、雷达、雷抒雁、何西来等等,很难知道是“老陕”“老甘”。看来西北人的语言应变性非常强,即使未成“京片子”,起码普通话说得还不算错。当然,也有例外,有的作家出于对乡音的留恋,或者学普通话难以启口,至今也还是坚持讲家乡话,很有点“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意思,不过也不再那么纯正地道。

  可是在聚会的饭桌上,几个人十来个人围坐一起,即使说话再有京腔京韵,问到饭菜吃什么的时候,立刻就都显露出乡根。四川人必要“泡菜”,山西人必说“有醋吗,来点儿”,福建人总是说“没米饭吃不饱”,陕西人张嘴准是“吃面”,湖南人最爱辣菜,沿海人见到海鲜比谁都亲。如此等等。倘若这其中有一两个原本不认识,从吃食上判断出是同乡,立刻就会大惊小叫起来:“来,咱哥俩好好喝上一杯。人不亲土亲,谁让咱们是老乡呢?”彼此距离马上缩短到心贴心。临分手时还要互换名片,未忘记乡音的人,断不了还用家乡音,讲上几句悄悄话,以示他乡遇亲人的高兴劲儿。

  在电视上,我看见过好几次游子返乡寻根的情景。那是相当隆重相当感人的,虽说没有什么正式礼节仪式,但是从远方归来人的神情上,你可以看出那种神圣和虔诚,这是任何大典都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我国南方沿海城乡,由于祖祖辈辈久居海外历经磨难,有朝一日重归祖先故里,真的是有种叶落归根之感。有的下车就在乡土上久跪不起,有的眼含热泪连连长叩头,有的俯下身子亲吻土地,还有的打开先人当年带走的泥土,仔细地抛撒在故乡的河流上,大概是取意水流千遭也要回源头的想法。总之,水不能无源,人不能无根,这就是普遍存在的观念。正如长年居住国外的人所说,外国景色再美那是人家的,只有回到自己的土地上,这一草一木才觉得更亲切。

  至于那些事业有成或发了大财小财的人,想为社会做些善事好事,尽管在哪里都可以做,但是首先想到的还是故乡。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认为最值得报答的地方,就是生养自己的故乡,他们知道聪明才智的形成,得益于孕育生命的圣水沃土。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以高龄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几乎是天天都是忘我工作和奔波,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给祖国,建一座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中心,实现他“数学强国”的梦想。正是因为他的故乡情怀感染了人们,所以他逝世后才有那么多人感念他,愿意为实现他的理想而继续奋斗。有位当年的老兵,现在居住在台湾,有机会回到家乡,尽管身上积蓄不多,还是坚持要为乡亲修条路,他说,我一生未娶也无子女,修这条路不为别的,就是要告诉家乡年轻人,我永远属于故乡的人。这不就是要留住乡根吗。

  你看,乡根就是这样牢固,乡根就是这样神奇,别看看不到摸不着,却能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同时还会感染别的人,因为它植在每个人的心中。你挖不走人的心吧,那也一定撼不动乡根。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乡根就永远埋在心底。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