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农大学子自发为农民编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5:07 中国青年报

  本不相识的34名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谁也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干出了一件轰动校园的“大事”———就在上个月,他们以“民间”形式自发地为农民编写出了一套科普丛书。

  这套名为“乡土乡亲”的丛书,包括农民进城务工指南、农民子女教育、农村疾病预防与控制、农村食品安全与营养、农民增收实用案例、农民奋斗成功典范6个专题。所有选题都来自同学们的社会调查和经历。

  策划人之一、中国农大农学院学生杨峥今天对记者说,同学们用“土得掉渣儿”的语言,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对农民有用的东西,“第一次感觉除了读书以外,青年学子还应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编写丛书的想法始于参与策划的赵翼同学的一次社会实践。2004年,他到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时了解到,当地一位职业高中老师,编写了一本只有十几页的《奶牛受精》小册子,因为通俗易懂,很受农民欢迎。回到北京,他和杨峥一起去了很多书店,发现写给农民的很多科普书籍,其中的部分内容连学农业专业的他们都看不懂。

  “怎么结合专业特长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他们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了好几次,最终决定编一套能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书。

  今年4月中旬,杨峥和赵翼在校内发出倡议,招募志愿作者。这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同学为了得到这次机会,写了好几页自荐信;两天内就有近100名同学报名。他们经过反复挑选,最后确定了34名志愿者。这34名同学,绝大多数来自农村,都有过参加农村社会实践的经历。

  就这样,34名原本不相识的同学聚集在了一起,泡图书馆,找专家,上网吧,大家开始分头搜集资料、考证数据、联系采访,开始了紧张的编写工作。

  “我们借了好多书啊,天天往图书馆跑,学习紧,资料多。有时书没能按时还,还被图书馆罚了钱。”提起当时的忙碌,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刘爽,露出一脸兴奋,“那段时间很忙,但觉得很充实。”

  为了确保丛书的质量,今年“五一”,这支队伍来到了八达岭国防教育基地,开始封闭写作。

  “每天早晨6点30分就起床,吃了早饭就开工,很少休息。编写、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经管学院的杜文说,“虽然规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可很多同学还是坚持每天写到夜里一两点钟,连夜给指导老师看,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一起再讨论。”

  为什么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杨峥说,我们就是要用大白话来讲科普,只有生动、平民化的语言,才能让农民愿意看,看得懂。

  “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要让农民懂得你在说什么,你要有和他们一样土得掉渣儿的勇气。”这是34名志愿者共同的想法。

  为了让农民愿意读,同学们来到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请老师和学生根据内容给丛书画插图,“老师和学生都来自农村,画出来的漫画,更容易让农民接受”;为了让农民读得懂,同学们经常请教学校的食堂清洁工、保安和建筑工,看看这些来自农村的打工者能不能读得懂;为了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同学们打电话给父母,打听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麻烦。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浸透着同学们辛勤汗水的初稿定了下来。“一方是大学生群体,一方是农民群体,我们一边写,一边跟对方沟通。”杨峥说,只有这种经过充分沟通、直接对接的知识,才更加有用,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离社会太远,离自己需要服务的群体太远。

  赵翼说,编写这套丛书,从中收获最大的还是学生。“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知道了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除了一味读书,青年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尝试。”

  本报北京7月2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李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