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村头电影“火”起来(唠唠农家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5:31 人民网-人民日报

  郑有义

  在辽宁锦州,有一支远近闻名的“八老兵放映队”,他们8年如一日为偏远山村农民放电影,8年多时间,800多个双休日、节假日,行程6万多公里,跑了200多个偏远山村,义务放电影430多场,观众达75万人次,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一次,随“八老兵放映队”去锦州最偏远的山区义县兴隆村为农民放电影,那真是一个久违了的、节日般的山乡之夜。

  太阳刚落山,黑边白底的宽大银幕在学校的操场一竖,山村立刻喧闹起来。年轻人高声大嗓地笑着、闹着,老年人悠然地吧嗒着旱烟袋,小孩子替大人们拎着小板凳、端着茶碗儿,三五成群地疯着、闹着,为爷爷奶奶在前排选好位置。银幕下,不一会儿就聚满了前来看电影的农民。看到做好放映准备的老兵们正在吃方便面和面包,热情的农民立刻为他们从家里取来各种吃食和山果。电影演完了,农民们热情地帮助放映员卸银幕、装箱子,围前围后地问“还啥时候来”。村党支部王书记说,眼下尽管电视机普及了,但农民还愿意看露天电影,老少爷们在一起既乐呵了,也交流了、沟通了。说起来,眼下农村的集体活动是真少了。这位全国劳模很感慨。

  “过日子是越来越‘强’了,看电影却越来越难了”,笔者在农村也经常听到一些农民这样抱怨。一方面,是农民对“村头电影”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农村电影早已风光不再,市场萎缩,效益滑坡,“村头电影”越来越少,有的地方农民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

  农民最喜欢的“村头电影”,你到底怎么了?

  ———认识不到位。一是对农村电影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讲经济工作,缺少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意识;二是对农民对电影等文化的渴求认识不足,想当然地认为电视取代了电影,把电影的冷清归结为农民需求的改变。

  ———活动没经费。各地方市、县、乡级财政,一般没有专门用于农村电影放映的财政预算,没有经费,无法租片,无法维修,当然无法维持电影队的正常运转。一些地方的农村电影管理部门仍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管理现在的“村头电影”,不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电影的经济规律,还没有学会完善经营、自我发展的路子。

  ———寻找好片难。如当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喜盈门》、《过年》等,这些反映农村生活题材、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有市场、受欢迎,现在这类农民喜闻乐见的影片实在太少了。

  农民欢迎的“村头电影”如何重新“火”起来?最近,辽宁省决定,将投入800万元扶持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到2006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笔者认为,辽宁的做法值得借鉴。政府应该把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农村文化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不能将它完全推向市场。也欢迎企业赞助、支持农村电影事业,他们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搞冠名、播广告之类的宣传活动,社会公益和企业效益一举两得。当然,关键还是我们的编剧、导演更要多深入农村,创作出更多生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影片来。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3日 第五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