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漯河农业走出“原”字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5:3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曲昌荣

  农产品销路不发愁

  安志东的300头生猪最近刚刚出栏,他正忙着为猪圈消毒,准备迎接下一批300头猪,“按照今年的行情,每头纯利润100多元没什么问题。”安志东的主业已不仅仅是养猪,他还经营着全村130多个养殖户的饲料供应和猪病防治。

  安志东是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小村铺村养殖协会会长,他喂的猪很少生病,三四个月平均可达220斤。他保守地说,“年收入应在5万—8万元”。

  记者从村里走过,一路所见的两层楼房比比皆是,村里近一半的农户从事猪、牛、鸡的养殖。然而,他们这个村从前在周边乡村却是穷掉了底的,“那时候,我家电费交不起,农业税交不起。村里光棍条子排成队。”村民安长宇说。通过养猪,去年冬天他家也扒掉了三间破瓦房,花三四万块盖上了小楼,“这是过去想都没想到的”。

  干河陈乡党委书记车全安很感激龙头企业的发展。他介绍说,全乡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多元,“全市那么多食品加工企业,每天都需要从外面往漯河调猪。我们养的猪根本就不愁销路。在食品企业打工的农民一年能收入万把块,大量管理人才、经纪人也从中脱颖而出,世界先进养殖技术和品种的引进,使村里人眼界开阔了,把整个经济都带活了。”

  农民增收有“龙头”

  “双汇”、“南街村”、“澳的利”……这些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都出自一个仅有250多万人口的中原城市。在刚出炉的“2004年度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排行榜中,漯河市有3家企业入围。据统计,漯河目前已经有肉制品、面制品、啤酒饮料等15大类食品加工项目500余种,食品企业2400多家,从业人员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5.8%。

  与龙头企业发展相映成趣的是农业发展的一组数据: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农村一半以上剩余劳动力在企业找到了工作,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龙头企业拉动的相关产业。

  5月8日,记者见到豫汇集团董事长马祥伟时,他正为企业“吃不饱”而发愁,日宰杀3万只肉鸡的生产线却只能有5000只鸡可供应。“没办法,我正准备和更多农民签协作合同,5000亩的田园鸡供应基地正在筹建,我保证每斤鸡比市场价高一到两角钱!”

  像马祥伟这样焦急的企业老总在漯河还有很多。漯河全市年消化粮食220万吨,不仅能“吃”掉全市粮食总量,还能“吃”掉占总加工量40%的外地原粮;年消化生猪1200万头,是饲养量的5倍。

  “一荤一素”是漯河食品工业发展的特色。龙头企业龙云集团发展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产业,形成20多个蔬菜品牌,使漯河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740公斤,是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的2.4倍。为加快发展,龙云集团正在实施“龙云工程”,与周边8个县市3.86万农户和示范园区签订了种植合同。

  提升农业附加值

  漯河市委书记刘炳旺说:“农业产业化道路,实际上就是以农育工、以工哺农,实现工农两旺。食品工业符合农业地区的发展实际。”漯河市市长靳克文介绍,20多年来,漯河的食品工业已形成了相对健全的体系。目前,他们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39项;提出“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新目标;设立“创新奖”,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漯河是河南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是河南省“十五”规划的目标。河南省省长李成玉介绍,河南不仅解决了全省97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原粮和粮食制成品。但出售“原”字号产品的河南农业收益甚低。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河南粮食和肉类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并已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产业链。河南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3日 第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