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庆半世纪的信封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7:15 重庆晚报

  “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中国古典的鸿雁传情、双鲤传书成就了多少优美的故事佳话,而书信作为中国人传统的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方式也延续了几千年。很长一段时间里,咫尺书信于我们正如那句话——“一封信代表一个灵魂,等于口语忠实的回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随着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甚至电视电话以铺天盖地之势蚕食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书信也开始渐行渐远,我们已日趋频繁地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谁还写信啊!”

  但传统书信这一传情达意的载体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在发展变化着。从今年6月1日起,中国邮政信件收寄开始执行新的信封国家标准(GB/T1416-2003),信封正式全面实行大变脸。这也是信封国家标准自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修订,距离上一次执行的标准已有12年之久。此举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信封上来,除了标准变化引起人们注意外,信封在现代人身边所扮演的角色也同样受到关注:随着现代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陪伴了人类漫长岁月的信封,究竟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还是会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找到“第二次生命”?

  五花八门的非标准信封时代

  邮票收藏家周树仁退休前是重庆铁路分局九龙坡站站长,迷上信封收藏是20年前的事。“我收藏的都是实寄封,目的是为了参加集邮展览。”6月15日在其位于解放碑的家中,他给记者展示了数百封从建国以来,横跨了半个世纪的各种信封。“重庆解放之初的信封,其特点是长条竖式,中间有红色竖条或竖框,开口或上或下。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信封上开始出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图案文字。80年代后期到现在,信封逐渐趋于标准化。”

  1978年信封国家标准诞生前,国内信封的制作可谓五花八门。周树仁收藏的一张1955年某人寄给时任重庆市长任白戈的信堪称那个年代最豪华的信封:信封左上角是凸版印刷的金色天安门与朱红色华表,信封纸张上还带有菱型的暗花纹。他承认:“从格式而言,这种信封在当年非常罕见,因为那时市面上比较规范的是牛皮纸、中间有红色竖框的竖式信封。”

  有意思的是,由于竖式信封传承自民国时期的格式,解放初至60年代在重庆各单位还非常盛行。记者看到,有的信封在正面印有“启”、“缄”、“公元一九五-年-月-日”等字样,有的在红色竖框下还特别提示邮局“无法投递退还另处”。在非标准信封时代,这种竖式信封俨然成为一种隐形的标准。

  “60年代早中期的信封格式相当丰富,除了公家常用的竖式信封外,普通信封、美术信封与特种信封百花齐放。”周树仁从信封堆里选出了两枚有代表性的信封:1963年12月重庆印制二厂出品的一枚美术信封不仅印有解放碑与齿轮的微型图案,左下角有彩印的扇形山水国画,而且“收信人地址”、“收信人姓名”、“寄信人地址姓名”以及“贴邮票处”的字样也分为四行清晰印在正面;1962年4月寄给重庆市人民银行的一枚“保价信函”非常独特,信封两侧用细线装订,正面制成表格,需填写收、寄信人住地姓名以及保价金额,具体金额还特别提示“如装现钞不得超过壹拾陆元”。

  “保价信封可寄物也可寄钱,在当时应该是最规范的信封。”周树仁说,“不过对于私人来说,为了省下一分钱,许多人还是选择自己做。”在他收藏的信封里,有一枚手工信封面积只相当于现在标准信封的三分之一左右,用一张粗糙的帐薄纸制作而成,造信封的帐薄纸上清楚地印着“粮”、“票”、“节约粮”等字样,依稀能让人感受到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精打细算。

  1966年文革爆发,信封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唐肇新告诉记者,那时信封印上了毛主席语录、样板戏剧照、《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曲谱,取代了山水、花鸟、书法、风光摄影、民俗诗画。“对于上山下乡的知青,写信是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买信封的一分钱可以买一两多的盐巴,于是当时知青用旧报纸糊信封者不乏其人。”

  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信封也跟着大变脸。唐肇新说:“这几年信封充满了商品味,有的信封上印有广告文字,有的印有产品标志,有的印上致富格言,还有工厂、企业以统一规格制作贺年信封。”他保留的一封1985年四川硫磺厂专用信封就在背面印了一连串“产品介绍”,看起来与现在的广告宣传单没有两样。

  标准信封大变脸:越来越有国际味

  如果认真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那么对于非标准信封时代的信件分拣员的工作,你就基本上能够理解。如今在市邮政管理局档案馆负责的蒋时美,从1971年起担任分拣工作整整12年,有些人事至今让她难以忘怀:“有位同事简直练成了‘弹指神功’,各种长短不一的信件只要到了她手中,你就是站在她身边,也看不清她究竟如何把信件弹进代表不同地方的格子间的。”但是,90年代自动信函分拣机在全国陆续引进后,手工分拣员的“技术神话”也成为了邮政历史的一部分。

  6月16日下午,记者在靠近人和镇的岔路口下了车,沿着一段路步行300米后,就看到一座五层楼高的庞大建筑,屋顶上的“中邮物流重庆配送中心”几个大字异常醒目,重庆邮区中心局到了。

  中心局业务科贾科长介绍说:“一楼主要负责处理包裹、报刊,二楼是邮件处理中心作业二区,里面有两套从比利时进口的OVCS高速信函分拣机。”他强调,虽然机器是10年前引进,但在去年底系统已经进行过升级换代,现在过信能力比原来提高了3至4倍。

  占地35000平方米的邮件处理中心是中心局的重要业务部门,它承担着全国各地每天发往重庆邮区,与重庆邮区每天发往各地的进、出、转口平信与挂号信的分拣工作。在作业二区记者看到,10余位分拣员正置身数以万计的信件中,层层叠叠的信件通过数十米长的分拣机传输带,被机器按邮政编码分到了不同的格子间,整理好然后再由邮车发往各地。而让分拣机能够大展拳脚的,就是按照最新标准生产的信封。

  在市邮政管理局行管处处长戴富琪的印象里,虽然国家在1978年首次制订了信封国家标准GB14116,但由于此标准为推荐性,实际上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起到规范信封的作用,“于是在1987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制定出GB14116-87标准,可是新标准没有制订监制手段与检验规则,信封用纸也不能适应机器分拣的要求,于是有关部门在1993年又制定了GB/T1416-93标准。”

  戴富琪解释说,与1993年标准相比,新一代标准调整了信封的品种、规格;修改了信封用纸的技术要求;规定了邮政编码颜色、航空标志底色的色标;扩大了美术图案区域;增加了寄信单位的信息及“贴邮票处”、“航空”标志的英文对照词;补充了国际信封封舌内的指导性文字内容。

  承担了标准信封印制的印务公司马经理承认:“新标准信封更注重的是同国际邮政现代化接轨。”

  现代通讯让“万金家书”成为过去

  信封越来越规范,但写信的人却是越来越少。17岁的高中生陈益就坦承,这两年基本上没写过信,他甚至搞不清自己家的邮政编码。他说:“与同学和朋友的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方便又快捷。”

  “我也已经有10多年没写过信了!”提起信封,原江北区邮政分局局长张秀柏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他回忆了一个细节:20多年前分局一位投递员因为送信脚被农家的恶狗咬伤,“当地农民硬是抬着担架让他把信送完,那时人们对信件看得很重,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家住上清寺的鲜雨珂一家如今与海外亲戚更多靠电话联系,但翻检昔年那些写着蝇头小楷的家书,总感觉到沉甸甸的亲情。

  近年,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的迅猛普及,确实使得传统信函业务持续下滑。据重庆邮区中心局业务科贾科长估计,目前在邮件处理中心平信车间“服役”的分拣机日处理约50万封信件,与前几年相比每天减少了近10万封,一年下来大约减少了3000多万封信件。

  个人信函的萎缩,使信封的用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封消费的主力军从个人转向了单位及企业。戴富琪认为,尽管目前以问候、交流为主要功能的个人信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公务信函仍在不断增加中,如打电话的话费账单、发票、法院传票、催缴费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企业间的合同文书等,“电脑网络代替不了公务信函,信封通过公务信函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不过,如今许多人还是认为:信封这种传统的交流联系的载体,也许最终免不了要退出历史舞台。唐肇新指出,按照目前发展趋势,真正寄信的人越来越少,广告商务信函越来越多,信封将会通过两种方式流传下去:一是公务信函,二就是收藏。

  唐肇新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那批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思想解放,没有羁绊,求新求快。”

  “不仅年轻人,连我们这辈人也被改变了许多。”在唐肇新记忆中,近年来亲笔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跟朋友联系基本都靠电话。他觉得,“信封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的记忆,但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记者 隆准(记者联系:13008329719)网络编辑:甘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