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的“中国问题综合征”又周期性发作(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7:21 新京报
  如果我们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历程作一个回顾,会发现这是一个在波浪中艰难前行的过程。其中,受到两个周期律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是所谓的“大周期”,即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

  还有一个就是“小周期”。这个“小周期”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为每年6月前有关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审议;之后便是美国国会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和2001年美国国会众议院“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待遇法案”的附加条款。
美国的“中国问题综合征”又周期性发作(图)
  5月9日,胡锦涛与布什在出席莫斯科“5·9庆典”时,共同前往无名烈士墓献花。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国内有关中国的话题再次变得十分抢眼。5月和6月,美国两家最著名的杂志《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分别发表了有关中国问题的专刊。6月9日,《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了基辛格的文章《冲突不是办法》。6月12日,《纽约时报》发表了国际问题专家罗杰·科恩的文章《塑造中国的未来实力》。6月2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同时发表了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和著名评论人理查德·纽曼的文章《如何对付中国》和《崛起,“中国的天定命运”》。《大西洋月刊》6月号发表该刊著名记者罗伯特·卡普兰的文章《我们如何对付中国》。即将发表的美国国防部《中国军力报告》更是各家美国媒体竞相炒作的热点。一时间一场有关中国问题的大辩论正在美国如火如荼地上演,先前中美关系相对稳定的局面也似乎正在渐行渐远。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场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呢?

  中美关系周期律影响对华政策

  如果我们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历程作一个回顾,会发现这是一个在波浪中艰难前行的过程。其中,受到两个周期律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是所谓的“大周期”,即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几乎每次大选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些“中国问题综合征”,中国成为美国各种政治势力辩论的议题。

  还有一个就是“小周期”。这个“小周期”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为每年6月前有关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审议,借这样一个议题,美国国内的各种势力尤其是反华势力都要上台表演一番,就所谓“人权”、“劳改产品”、“知识产权”、“西藏”、“贸易不平衡”、“政治献金”、“间谍案”等等对中国横加指责,掀起一个个反华小高潮。

  但是,在中美达成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美国承诺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之后,美国各种势力有关中国的这个话语平台便消失了。于是,他们便积极寻找一些新的平台。一个便是美国国会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根据这个法案,国防部应每年“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提交一份报告。该报告应当讨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前和未来可能的军事技术发展,以及今后20年里中国的总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及军事组织和作战观念等方面的原则和可能的发展”。

  另一个就是2001年美国国会众议院“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待遇法案”的附加条款。该条款要求美国国会成立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要就中美经贸关系对美国安全的影响提交报告。由于国防部和国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一般都是在每年的年中发表,因此在2001年之后,每年的这时候就成了各种反华势力聚集力量,充分表演的一个演出季。

  目前,美国国内出现的各种辩论主要是受到了中美关系中这个“小周期律”的影响。“小周期律”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具有特定的时效性,在特定的时间过后,各方面的声音会有比较大幅度的递减,而且,从一般情况来讲,小周期律对中美关系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对美国的主流对华政策产生干扰,而不能颠覆当时现行的政策,要不然中美关系就不会在如此频繁而有规律的骚扰中仍能有所发展了。

  布什政府战略调整涉及对华政策

  周期律能对目前中国议题的升温做出一些解释,但这显然不是全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今年的这个周期为什么要比前两年来得要厉害,例如,在2003年和2004年,美国国防部也发表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军力报告,但在美国国内引起的反响似乎不大,而今年的报告还没有发表,许多事就已经被吵得沸沸扬扬了。这显然与最近布什政府对外交政策进行的一些调整有关。

  布什政府的第二任期,对外政策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美国在强调反恐和防扩散的同时,加强了对潜在地缘政治对手的防范。

  “9·11”之后,反恐和防扩散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这些问题上,美国希望得到其他大国的支持和配合。正是在这种气氛下,中美关系发展到了“自尼克松访华以来最好的”状态,在2004年大选中,中国问题也没有成为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辩论的焦点,这在冷战结束后还是第一次。

  到了第二任期,布什政府认为,尽管防扩散方面形势仍处于胶着状态,但恐怖主义的威胁已有所减少,美国本土再没有发生类似“9·11”那样的问题,但与此同时,美国保守派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等潜在地缘政治对手正在利用美国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坐大,甚至把恐怖主义比作“锥子”,可能使美国受到伤害,但不会要命,而把崛起的中国和俄罗斯比作“匕首”,可能置美国于死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布什对中俄这样的大国采取了更为明显的“两手战略”,即“接触”和“防范”两手都要硬。布什政府加强对华防范的举动,无疑为制造目前的“中国话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变化波及对华政策

  在对外政策上,美国总统代表的行政部门与国会均有重要发言权。美国国内有关中国议题的升温大多与行政部门同国会在对华政策方面出现分歧有关。

  在每次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中,国会基本上充当了反华势力大本营的角色。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关系通常形成这样一种分布:当国家面临重大威胁和严重危机时,国会基本上会紧紧团结在总统周围,与行政部门保持坚定的一致性,因为总统和行政部门在应对危机方面拥有天然的制度优势;但危机得到纾解后,国会便与总统分道扬镳,主要发挥制衡总统和行政部门的作用。

  “9·11”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国会自觉地与“战时总统”站在了一起,有关对华政策也基本上是唯总统马首是瞻。但是,到了布什第二任期,随着危机的缓解,国会又恢复了其制衡总统和行政部门的“本色”,即便目前参众两院的多数派与布什属于同一党派的事实也不能改变这一制度传统。因此,无论是今年4月共和党人舒曼和民主党人拉雷汉姆联手提案要求人民币升值,还是5月共和党人格雷厄姆和民主党人多根共同提案要求美国贸易代表“立即”向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起诉中国,都是这一政治生态变化的反映。而国会在对华政策方面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又为目前美国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政治生态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政治室主任、研究员倪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