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软遏制: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形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7:30 新京报
  这些看起来非常混乱的信号,似乎昭示着美国政府正奉行一种新的对华政策。这种政策与过去的遏制政策、或者说接触性遏制政策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和原则的不同,但因其强调维护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和更富有灵活性,故被界定为“软遏制政策”。

  亚洲地区正在酝酿一些短期和长期的冲突,威胁着美国的利益,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朝核问题久拖不决;二是台海海峡局势存在着失控的可能;三是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迅速崛起。这些都与中国密切相关。因此,美国认为有必要在战略层面上对中美关系进行调整。
软遏制: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形态(图)
  6月4日,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在北京会晤。

  最近一个时期来,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在政治上消极性增加,布什5月3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把美中关系看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经济上问题多多,既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又对中国的纺织品重新设置数量限制;军事上抛出中国军事威胁论,拉姆斯菲尔德6月初声称中国军费开支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质问中国增加军费目的何在。一时间美国国内对中国不利的言论甚嚣尘上。

  但与此同时,美国仍表示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赖斯6月5日在出席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前向媒体表示,中美关系目前处于最好情况,但仍存在着复杂因素。就连拉姆斯菲尔德本人也在6月15日指出,中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还不会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一再推迟发表《中国军力报告》的时间,据说其原因是担心有些内容过于刺激中国而影响双边关系大局。

  这些看起来非常混乱的信号,似乎昭示着美国政府正奉行一种新的对华政策。这种政策与过去的遏制政策、或者说接触性遏制政策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和原则的不同,但因其强调维护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和更富有灵活性,故被界定为“软遏制政策”。具体而言,这种软遏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承认中国的崛起与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美国朝野倾向于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正日益成为重大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亚洲和全球事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二、强调对话与沟通。美国认为与中国进行开放、坦诚的对话至关重要,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和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不管是贸易问题,还是涉及共同安全利益的朝核问题。同时,美国还希望通过交流更好地把握中国对重大问题的态度和方向,防止中国挑战和改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双方决定今年夏天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中美高层对话”就是其重要的表现。

  其三、不惧直接对抗。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3月15日表示:“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利益一致的很多领域同中国合作,但是在其他领域,我们必须非常清楚,非常坚定(地表明立场)。”因此,美国先是逼迫欧盟搁置对华军售解禁提案,后又不惜双边关系受损强令以色列向美提供对华出口的敏感产品和技术清单,再到现在向乌克兰施加压力。

  这显示出美国决心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遏制中国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还鼓励日本在军事上自我松绑,并试图拉拢印度和越南等国。

  其四、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打压。赖斯3月份在日本上智大学发表演讲声称,如果中国想应付全球化的挑战,应该接受一种公开的、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政体。其言外之意是中国目前的政体在国际社会中非主流的,无法应对当前的各种难题。她还提出美日建立所谓“亚洲战略开发同盟”,利用政府开发援助要求受益国朝着民主化、自由化实行对外开放。这意味着美国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

  美国作出这种战略考量的原因在于:首先,反恐战争取得相对的胜利,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也基本上大势已定,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相对下降。相反地,亚洲地区正在酝酿一些短期和长期的冲突,威胁着美国的利益,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朝核问题久拖不决;二是台海海峡局势存在着失控的可能;三是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这些都与中国密切相关。因此,美国认为有必要在战略层面上对中美关系进行调整。

  其次,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怀疑在逐渐加深。美国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影响力会转化成政治和外交影响力。东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日益繁荣,可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平衡美国与中国的利益。尤其是美国不能参加今年的东亚峰会,更增添了华盛顿对中国的戒备之心。美国认为,中国参与得越多,在亚洲影响力越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就会越来越受影响。这是个零和游戏,是以牺牲美国利益为代价的。对于中国的“经济海外扩张”,2004年12月26日的《纽约时报》惊呼,“在贸易、技术、教育和文化领域,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现在又开始进军美国的后院”。有美国学者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东亚到全世界都开始出现有损美国利益的混乱,并把中国的举措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美国主导国际体系的挑战”。

  最后,美国对中国仍存在意识形态的恐惧。促使中国沿着美国希望的方向演变,即西化中国是美国政府和战略家的共识。因此,无论美国怎样宣称“欢迎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兴起”,仍会对中国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和平发展怀有意识形态的恐惧。尤其是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外交影响力的增长,被称为“中国力量”的中国影响力伸展之快、之远、影响之大,让美国感到不安、甚至畏惧。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发生变化。在布什连任总统后,舆论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普遍看好,认为布什的对华政策将继续保持“务实”和“接触”的基调。但是从去年底开始,美国国内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回潮的现象,以至于现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但是美国毕竟不可能阻止中国的和平发展的大势,除非它采取诉诸损人不利己的战争手段。而且现在毕竟不是冷战的简单再现,中国也不是当年的苏联。同时中美之间的全球战略合作和利益共同性越来越深广,中国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墨西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联手反对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原因。而且在防止核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毒品走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都需要中国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只能一方面对中国的战略企图保持高度警惕,维护双边关系的全面稳定,另一方面又要在相关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试图牵制中国,左右中国的发展方向。这种政策是一种软遏制政策,不利于建立真正互利的国家间关系,无助于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副主任孙晋忠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