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05·6”特大洪涝暴戾性剖析——水位十年一遇为何流量百年一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09:41 南方日报

  “怎么水位只有十年一遇,却出现百年一遇的流量?太不正常了!”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6月21日与省长黄华华坐镇广东省防总部署指挥抗洪时郑重提出的疑问。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一直在问。昨天,有关专家对此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分析。

  水位与流量形成巨大落差

  让我们先回放一下刚刚过去的历史镜头。

  6月19日,多家媒体刊登西江洪水来势猛,上游广西梧州水文站突破警戒线的报道。当时人们是很乐观的,因为广东境内水位还很低;

  20日,多家媒体继续报道:西江水情复杂,上游暴雨接踵而至洪峰前赴后继,当时人们依然还没有感觉到情势严峻性,同样是因为水位不高;

  21日,报道称西江流域出现约十年一遇洪水;

  22日,报道口径已经“升级”为二十年一遇洪水急灌西江;

  23日,媒体提法骤然改变为“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袭击西江”……

  23日6时许,镜头最终定格在“洪峰通过西江高要水文站,水位12.68米,为十年一遇记录,相应流量56300立方米每秒,超过百年一遇量级”。

  直观上看,这次洪涝过程西江水位并不高,仅为十年一遇,这只是以珠江基面为起点计算的相对水位;但实质上,从严重下切的河床算起其绝对水位肯定不低于百年一遇的深度。这就产生一种水位低的假象,麻痹了人们起初的警惕性。最终出现的56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是有水文记载历史以来西江的最高流量记录,比震惊中外的1915年特大洪涝当时54500立方米每秒的记录还高出很多,堪称历史之最。

  水位低与流量大形成强烈落差以及前轻后猛正是西江“05·6”特大洪涝呈现的暴戾性。

  两种异常倾向均构成防洪威胁

  正常的江河运动态势应当是水位与流量成正比例。然而数据显示,这次西江水位与流量形成的落差实在太大。最近,权威部门对已经过去的“05·6”广东特大洪涝量级作出了科学的定位。以国家重点站为准:西江高要站十年一遇水位,百年一遇流量;北江石角站五年一遇水位,十年一遇流量;西、北江下游三水站、马口站以及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站点百年一遇水位,百年一遇流量。

  省水利专家表示:“‘05·6’西江洪水属于非常典型的水位低流量大类型。还有另外一种相反类型,即水位高流量小。水位低流量大说明河床下切,水位高流量小说明河床淤积,两种倾向都是不正常的!”

  上述两种异常倾向都会对江河堤防构成威胁。但其威胁迥然不同。水位高而流量小类型的洪水往往在洪峰到达前就出现漫顶、淹浸、决堤的灾情,“94·6”西江、北江洪水就是这种类型。

  水位低而流量大类型的洪水则洪峰出现前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待流量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急促来势,而且洪峰过后水流牵拉力大,堤围崩决事故高发。“98·6”洪水南海荷村水闸决堤正是发生在洪峰过后退水阶段酿成的巨大损失。“05·6”洪水洪峰过后两天,西江沿线的肇庆鼎湖区沙浦镇出险,幸亏指挥抢险及时得当才避免了重蹈“98·6”南海荷村水闸决堤的覆辙。

  造成落差存在三大因素

  这种巨大的水位与流量落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权威水利专家说:“目前广东境内的江河流向、流态、流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省水利部门初步调查,变化主要来自三方面。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4周年了,各地治理水土流失卓有成效,水土不再像改革开放前动脉破裂式的大肆流失,进入江河的泥土砂石大大减少了,河床从淤塞壅高变成下降。

  其次,经济建设以破坏健康河流为代价的人类活动如疯狂挖取河砂等行为过于剧烈,导致河床严重下切,其恶果之一是绝对水位深却显示相对水位低的假象。

  第三,自从“94·6”西江特大洪水以来,上游广西的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大幅度提升,堤防工程的抗洪能力从原先只有10年、20年一遇增加到50年甚至百年一遇,这样一来洪水归槽程度高,在短时间内飞流直下势不可当,形成了比以往大的流量。

  上述因素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带来的影响,总的来说是新形势下广东防洪遇到的新问题。据悉,这些仅仅是初步的了解,至于更技术、更切实的原因和对策,省水利专家正在进行深入的论证和研究。

  本报记者 郭逸晴 通讯员 粤水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