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举办白领交友节 新觅偶时代相亲规模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13:44 新华网

  “以结婚为目的,请与我交往!”这句日韩剧里常见的对白,或许过不了多久,也将成为我们身边的流行语。从昨天开始,一场名为“上海白领交友节”的大型活动,在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当几百号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玫瑰墙”上留下自己的简介与爱情宣言,并投身到这场热热闹闹的相亲派对时,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沟通的渴望已从羞于言说的外衣下渐渐剥离,迫不及待地走向台前,在强大的外力推动下,一个新的相亲时代仿佛正在来临。

  公开化、规模化———矫枉过正不是坏事

  22至45岁,大专以上学历,高素质的都市单身白领,是“交友节”对于参加者的定位。不难发现,这样的界定直接指向了广泛的适婚人群。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并不缺少为“大龄青年”解决婚姻问题的机构、活动或个人。无论是古已有之的“媒婆”、父母安排“相亲”等个体行为,还是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婚姻介绍所,甚至是曾兴起过一段时间的“3+3交友沙龙”等民间活动,以及诸如《相约星期六》等电视媒体的推波助澜,都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前人的基础上,“白领交友节”迈出了更远的一步。无论“节日”这个概念是否只是个噱头,至少它意味着一场即将持续30多天的活动,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同时,与以往的小范围“速配”不同,“交友节”不再是“一对一”或“几对几”,而是用百位来计算参与者的人数———这样的排场恐怕也只有人才招聘会能够媲美。再加上主办方上海热线的影响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交友节”在权威性与公正性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保障。本是个人的“小事儿”,一夜之间变成了由权威机构主办、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盛事”。

  这不会是偶然。无论是作为一次商业策划还是社会活动,“交友节”的应运而生,都建立在深厚的市场基础之上,900多号报名者(至截稿时间止)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城市里大多数仍然单身的上班族来说,他们的生活即便不像某些交友网站的宣传文案里形容的那样,“穿梭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呼吸越来越沉重,渐渐迷失自我”,但不可否认,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尤其是某些男女比例悬殊的行业中,的确有相当数量的人们,面临着日益狭窄的交际圈和日益增大的压力。据调查,大龄未婚白领择偶受限的原因大致为以下七类:选择面太窄、工作太忙、对对方要求太高、对婚姻感到恐惧、重视事业(学业)忽视生活品质、性格内向不善与异性交往以及社会环境等。

  在求助于各种“传统渠道”的同时,人们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交际领域———网络。网络聊天室的到访者、交友网站的会员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进入适婚年龄的单身白领,就很说明问题。但无论是哪一种结识异性的方式,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个体性、私密性。婚介所讲究个人信息保密,网络登陆是,至于“相亲”,更是提也羞提———单身的人们一方面渴望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一方面却又把这种寻觅牢牢地限制在个人隐私的范畴里,不喜声张,惧怕排场,倒似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样一比较,“交友节”可谓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权威机构牵头,强大的宣传攻势,几百号人的通场“速配”,场地、活动、气氛一步到位,再加上“爱情护法”(现场的工作人员)的“煽风点火”,大有“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声势。这种颇有些矫枉过正的做法,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还不能给出最后定论;但从报名情况和各方评价看,部分未婚者的观念已处在转变之中。事实上,在宣扬自由恋爱、注重个人隐私的今天,“相亲”这个本属中性范畴的词语,已被封存得太久。尽管出于种种考虑,主办方仍然不敢于直接打出更为“直奔主题”的旗号。但此时此刻,借助一场参与者众的公开活动,来削弱人们对于相亲话题的敏感程度,并非不可期待。从社会文明发展的长远趋势看,或许终有一天,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举办了一场相亲派对;而作为参加者,也能够自豪地告诉别人:今天我去相亲了。

  搭建轻松平台———一个“友”字,化解风险

  除了规模化和公开化之外,“交友节”之所以能够吸引到众多的人参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活动目的局限在“觅偶”上———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主办者在名称上强调一个“友”字,这就给参与者留有更多的余地。在报名时不必背负太多的包袱,被别人问起也大可以坦然相告,而假如换个名称叫“相亲节”,恐怕情况就不是这么乐观。毕竟,一提到婚姻大事,相当数量的人不免立刻绷住敏感的神经。不仅在参与前要思想斗争一番,假如在活动中“失败”,更是对于尊严的无情打击———幸运的是,这样的尴尬场面不会出现,所有的风险,已被一个“友”字轻松化解。

  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在《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一书中指出,“上海、北京、广州等思想文化活跃、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单身者的数量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年轻人,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对由爱情到婚姻的传统生活方式表示不屑,他们之间的聚合,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都市白领为中坚的单身者群体。”事实上,已届适婚之龄的单身上班族们,并非个个都在为终身大事烦恼不已,但这并不表示这部分人就与“交友节”无缘。就像活动宣传文案上写的,“交友节”的目的是“抛弃压抑,不用应酬,精彩丰富又极富特色的游戏,让你敞开心扉、邂逅知音、寻觅爱情”。抛开功利性的目的不谈,在周末参加一场派对,结识新的朋友,其间做做游戏,品尝美食,欣赏音乐,对于平日里忙于工作的人们来说,本就不失为一种放松。

  这是一场集体相亲,还是交朋识友的派对,甚至仅仅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参加者将给出不同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次以赢利为目的的活动,“交友节”在策划环节的方方面面,都在努力争取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作为交换,主办者们也的确为生活环境、性格品味、价值取向各不相同的单身者们,搭建了一个各取所需的平台。

  提前筛选参加者———“门当户对”不是梦

  电视剧《大和拜金女》里有这样一幕,在一次私下举行的“相亲派对”上,女主角看到一位男士衣领上别着马主徽章,便误以为对方地位显赫,而有心攀附,结果后者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引来闹剧一场。这种“以貌取人”的心态,固然不可取,但的确有现实写照,暂且按下不表。这里要谈的,是集体相亲里的风险问题。对于一个单身者来说,无论“另一半”是经人介绍、聚会结识,还是网上相遇,都不免对对方的种种背景作一番挑选比较,以找出与自己最“门当户对”的一位。在这般苦心费神之后,还得提防对方虚报身份或是“见光死”。

  假如要找出“交友节”与以往的集体相亲甚至网友见面会有何不同,那么最关键的区别应该来自初始环节。对于交友者的身份,主办方给出了明确界定:世界500强企业、金融证券行业、IT等高科技界的钻石、金领、白领;海归、港澳台人士;媒体人、广告人;国家公务员、教师、空姐;在上海工作的外籍人士、在国外工作的华人;企业家、经理人;律师、医生等各界优秀人士。而在报名环节上,“交友节”规定,想参加此次活动,报名者除了身份证、学历证明之外,还必须备好单身证明。主办方将留存每个人的身份证、学历证复印件。这番举措,不仅减少了欺诈行为的隐患,也为真心觅偶的参与者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提前筛选,提高了交友的成功率。

  当然,任何事都有利有弊。作为新兴事物,“交友节”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对于规模化、公开化可能带来的种种连锁风险,比如场面的控制、各种职业专场的“含金比例”,是否能够有效地规避,都仍是未知数。但无论如何,在传统婚介渠道的基础上,主办者们正尝试着走出一条新路。作为新觅偶时代的先行者,“交友节”将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特约记者沈聪实习生嵇晨)(来源:新闻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