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乡土乡亲”再掀轰动的现实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23:57 红网

  本不相识的34名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谁也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干出了一件轰动校园的“大事”———就在上个月,他们以“民间”形式自发地为农民编写出了一套科普丛书。(见7月3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李强在家乡调查后,写出《乡村八记》调查报告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也许,正是因为李强关注社会的难得精神,温总理在批复中盛赞“实属难得”。

  依我看,大学生一篇调查报告便引国家总理的盛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它从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普遍堕落,以至于个别大学生的个别社会实践成为标本。原本大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知识责任理应成为常态,事实上却成了非常态。往深了一想,我们不仅高兴不起来,反倒暗感丝丝隐忧。

  据编写“乡土乡亲”的参与者之一杨峥说,只有这种经过充分沟通、直接对接的知识,才更加有用,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离社会太远,离自己需要服务的群体太远。我想,这种“离社会太远”只是主观责任之远,是知识价值背离了社会责任之远。如果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何求报效社会无门?由此看出,大学生对自身的认定与意识仍是相当的模糊与薄弱,同时反映了当今大学教育与与社会建设的“脱轨”,社会的自觉责任意识,实质上成了大学生们偶尔被触及的空中楼阁。

  事实上,不论在每一个时代,知识青年都担负着国家和社会重任。1895年,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际,23岁的梁启超随同康有为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拒绝签订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五四时期,胡适、钱玄同、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一大批知识精英为救国救民,高举新文化大旗,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在当代史上的“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们扎根农村、奉献青春,成为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然而,与已逝的时代相比,现代大学生独独缺少了忧国忧民意识却日渐缺少。君不见,在当今太平盛世,大学生们普遍把读书当作谋求生计的手段,很少有人真正关国计民生,更谈不上为解民忧发奋图强、奔走呼告了。素不知,大学生之所以称其为大学生,不仅是以其个体性定义的,是是以社会性而定义的,其个体当然要隶属于社会。

  回过头来再说“乡土乡情”。参与者赵翼说,编写这套丛书,从中收获最大的还是学生。“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知道了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除了一味读书,青年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尝试。”笔者以为,这理应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深刻反思,想一想,自己除了渴望安居乐业、分享社会成果外,能不能为社会奉献更多有益的力量?最大化地实现知识的社会责任要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34名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以“乡土乡亲”彰显了大学生社会责任回归的新气象。但愿,它能成了一个良好的开始。(稿源:红网)(作者:张国举)(编辑:耿红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