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贲圣林: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3:09 人民网

  人民网威海7月3日电记者罗华、李海元、高兵强报道:“2005东亚投资论坛”3日举行第二天的主题发言,汇丰银行中国区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贲圣林作了题为“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的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感谢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我现在负责汇丰银行的金融机构和在中国的商务。很高兴来到威海,很明显,威海是我最喜欢的城市,因为这里的风景非常优美。

  感谢国家开发银行、外交学院和山东省政府,感谢你们邀请汇丰银行,邀请我来参加这个重要的论坛,很高兴,而且也很荣幸今天能够谈论这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亚洲债券市场。

  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亚洲正在方兴未艾的融资需求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融资工具。如果要讨论亚洲这个地区的多样性和债券市场的多样性,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亚洲这个地区本身就千差万别。这个地区有不同的地域和特点,亚洲的评级系统,亚洲一些经济体或者国家的信用评级。亚洲有信用评级最高的国家,也有一些相对来讲评级较低的国家。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评级较低的国家,中国是评级最高的国家之一,评为A2,还有其它的评级机构评为A++。

  在过去五年里,亚洲的债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亚洲国家和经济体的评级信用状况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为了进行今天的讨论,我想把亚洲债券市场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国际债券市场,这种债券市场一般可以让亚洲的发券商进入国际市场,他们一般都是跨国的市场,而且是以美元计算的,或者是以欧元、日元计算的。而第二个很重要的市场是亚洲的地方债券市场,当地的投资商和当地的发券商在本国市场之内满足对方的融资需求,而且主要是以本国货币计算。

  首先回顾一下亚洲的国际债券市场,也就是亚洲债券市场的跨国融资部分,再分析一下亚洲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列举一些现存的挑战,我们应该处理的挑战,只有应对这些挑战,才能保证亚洲债券市场在满足政府和公司的融资需求方面扮演更大的角色。最后提出观点,为什么亚洲债券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首先讨论一下亚洲的国际债券市场,这个市场从97年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迅速恢复,而且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可持续增长,大约五年时间的持续增长。在过去五年里,亚洲的国际债券市场已经给亚洲发券商提供了一千五百亿美元的融资,仅仅在2004年一年,该市场就筹集了创记录的174亿美元,为公司和市场进行融资,这是1998年融资量的三倍。这一成功可以归功于亚洲的信用资信状况的改善。

  亚洲的信用状况改善,主要是得益于亚洲经济体的基本面的积极变化。

  在过去五年里,亚洲经济基本面不断改善,广义上讲,我们进入了这样的模式,也就是从预算盈余经常项目赤字的模式,变成了一种预算赤字而经常项目却盈余的模式。我们可以感到很满意,因为这种增长不仅是规模的增长,而且更令人激动的是债券市场的多样性和广度都在增长,发行商的广度也在增长,因为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品牌,而且新的部门也开始发行债券。

  政府和公司在亚洲都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债券市场,有一些国家和经济体实际上一直在不间断的进入债券市场。一些银行,比如KDB、CDB和其它银行,从新加坡到台北,到汉城,到东京、北京、曼谷,都可以进入全球债券的市场。亚洲的发行商实际上为全球投资者和地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资讯状况的多样性,因为我们越来越熟悉亚洲的发券商的信用状况,实际上投资商越来越接受非投资级的亚洲发券商发行债券,比如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甚至有一些中国的发券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所谓的可持续的高回报率的债券市场。有些人把这些债券称为垃圾债券,因为对他们的评级很低,实际上也提供了债券发行的多样性,因为我们现在不只是发行普通的债券,亚洲债券商还成功地引进了一种新的资产级别,也就是发行低债务而具有资产支撑的债券,有的甚至用人民币计算。

  不管怎么说,亚洲的国际债券市场最后实际上进入这个时代,已经成熟起来,我们相信它将会继续在多样性、复杂性方面成长,而且随着亚洲发券商的融资需求和复杂性的增加,这个市场还会继续成长。

  亚洲的当地债券市场,亚洲国家和经济体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开发了地区的债券市场,但是这个成果还不令人满意。亚洲债券市场整体上来讲,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确实增长很迅速。

  亚洲地区债券市场,在发券数量上是国际市场的三倍,因为它对于地区的融资来讲,是一个更重要的融资来源,比全球市场更重要,对亚洲人来讲如此。随时间变化的发券量变化,从97年-2004年增长了三倍,而有些经济学家在报告中预期会更大的增长,有人说泰国从97年以来发行量增长了8倍,而中国发行量增长了10倍。

  下一幅幻灯展示亚洲地区货币计算的债券市场,实际上它与GDP产值有一定的比例,在一些市场上,比如说印尼市场,当地货币的债券市场占GDP的比例,从97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增长,在马来西亚也在不断发展,它的地区债券市场占GDP的比例从56%增长到95%。而韩国和泰国也有同样的百分比增长。在中国可能现在低于40%,但是这比97年已经翻了一番,所以现在的债券市场再增长,而且会增长的更快。

  亚洲债券市场虽然进步显著,但是还很明显有巨大的挑战存在,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机遇。首先我们的市场发展不平衡。亚洲的债券市场实际上是偏向政府部门的,尤其是偏向于政府某种需求的满足,比如他们需要为银行部门改革和资产重组项目提供融资,另外他们需要为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支持经济从金融危机之后恢复来进行融资。相比而言,公司债券市场融资却发展的较慢,私营部门发展的比较慢,从97年到2004年,政府债券部门每年平均增长27%,而公司债券部门则增长的比较慢,只有18%。这种不平衡的增长,实际上也证明了在国家和不同经济体当中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跟GDP的比例来讲,公司债券的规模在菲律宾、越南和印尼只有不到2%,而在韩国、马来西亚则超过50%,在中国大约是10%,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比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平均是70%,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机遇,可以努力改进本地区的债券市场发展。

  公司债券发展的组成比较狭窄。公司债券部门实际上在多数亚洲国家都在发展,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香港的比例超过80%,在中国要是把政府影响的项目,比如说三峡项目,铁路除外,因为这种项目一般都是政府融资项目,而不是私营部门融资项目,比例非常小,只有3%。

  亚洲债券市场面临的第二个挑战,亚洲的公司还是大量的依靠银行融资,所谓的拓展融资媒介在亚洲还没有真正实现。未清偿的公司债券只占亚洲公司的不到15%,其它全都是银行融资。除了日本之外,日本的比例是30%,一百美元的公司债务,其中30美元都是来自于债券的。要进一步拓展媒介,就必须向其他国家学习,比如说在美国的比例是59%。

  第三个挑战,投资者和发券商的基础比较差。许多市场都是由一些大的公司发券商和金融机构主导的,而他们一般都是政府所支持的,而这种狭窄的发券商基础阻碍了公司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因为它限制了发行公司债券的供应量和种类,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在投资者方面,实际上也是由一些大的政府支持的投资集团主导,这种集团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投资风险偏好和投资偏好,都是相类似甚至相同的,这样就造成了定价扭曲现象,他们倾向于进行大量购买和拥有债券,但其实本身的债券交易需求并不高,所以这也限制了债券市场有效的发挥定价和定价恢复的功能。

  最后一个挑战就是要严格化信息披露制度和评级制度。由于我们的信息披露不佳,而评级标准多种多样,国内外投资者不太有信心进行投资,这也限制了亚洲债券市场的区域化进程。

  考虑到上述挑战——这也是我们的机遇,我们有机遇可以做的更好——可以在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方面,在未来做的更好。

  让我感到鼓舞的是我们现在在亚洲政府之间有良好的信息分享和合作,在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2004年有11个中央银行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我们称作为亚洲债券第二期基金,超过20亿美元。这笔基金将会完全投入亚洲地方的货币债券市场,实际上这对于发展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债券市场十分重要,而这种发展将会使我们面对未来的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加强,并且增进我们长期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政府和公司融资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在中国有巨大的进展产生,而且政府正在努力的塑造良好的公司债券融资市场。以人民币计算的公司债券市场仍然在发展,而我们正在检讨相关的规则,正在推进有关的发展和环境改善,正在规划谁能够有资格发行债券,几年内会允许一些公司发行短期的商业融资债券,这样可以扩大债券发行的多样性。

  同时,我们还在检讨是不是可以给予海外的投资商投资于人民币发行的债券市场,这样也可以增进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多样性,同时,在投资商方面,政府推进了海外投资者资信评估标准的QFII制度,同时我们提供更多的保险资金,增加了债券市场上可购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最近我们还推进了一些试行项目,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行在推进银行改革的试行项目,增进银行的安全性和保障性。由于上述原因,我相信大家会同意我的观点,亚洲债券市场必然会在未来,从深度、多样性和规模方面不断蓬勃发展,我们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来满足亚洲发券商的金融融资需求,同时将会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对于我们来讲都是好消息,不管你是投资商还是债券的发行商。

  汇丰银行是领尖的银行,投资于地区的债券市场,我们支持在你们地区进行融资,满足你们的融资需求。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很荣幸,也很高兴跟你们更加密切的合作,和国家开发银行密切合作,建立更加强有力和有活力的人民币债券融资市场。

  非常感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