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类今日首撞彗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3:58 人民网-江南时报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时52分),美国独立日的夜空将被无数美丽的焰火点缀,但最引人注目的一朵焰火将绽放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的太空中: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将发出撞击舱,以10.2千米/秒的宇宙速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人们甚至用肉眼都能看到这朵熠熠生辉的太空焰火。

  耗资3.33亿美元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制造一次绚丽的人造天象,它要解答的是长久以来人类对于彗星本身、太阳系的形成、甚至生命起源的诸多疑问。

  炮弹出膛

  北京时间3日14时07分左右,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宣布,“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出了撞击器。地面随后收到的信号表明,近400公斤重、约家用冰箱大小的撞击器已和探测器分离,正在向彗核飞去。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表示,数据检查表明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按计划,撞击器将在“出膛”24小时后,以每秒10公里左右的相对速度轰击坦普尔1号的彗核。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昨日介绍:“可以说,对于4日即将上演的‘炮轰’彗星,以及相关的观测工作,中外科学家们已完成‘彩排’。照目前情况看,‘炮轰’彗星可能会有相当精彩的演出。”王思潮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进展一切顺利,中外科学家也都利用望远镜成功观测到了坦普尔一号彗星的有关状况。

  撞击过程

  对于即将发生的“深度撞击”的过程以及相关数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天体物理学的赵教授介绍说,美国宇航局于美国东部时间今年1月12日13时47分发射了一枚名为“深度撞击”的探测器。

  在实施碰撞前24小时,“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将精确测算出撞击彗星的具体位置,在距离彗星500公里处释放一枚撞击器,并引导它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轨道。

  之后,撞击器通过自身导航和动力装置穿越“坦普尔1号”的彗尾、彗发,以每小时3.7万公里左右的速度向直径约6公里的彗星冲去,直奔彗星的核心———彗核。

  此时,探测器则会改变航线,在飞行500公里后到达距彗星的最近点。美国东部夏令时7月4日1时52分,撞击器将会与坦普尔1号彗星在距离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并在彗星表面撞出一个深度相当于14层楼高、近200米宽的大坑。撞击瞬间将喷射大量的粉尘,且撞击后的几小时内,彗星也将增亮15至40倍。

  意义何在

  赵君亮认为,“深度撞击”远不只是美国宇航局导演的一场奢华的“独立日焰火表演”,它具有较为深远的科学意义。

  意义之一,人类能够藉由坦普尔1号彗星的内部结构,获取太阳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线索,进而探寻太阳系的秘密。意义之二,藉由研究彗星内部结构,尤其是利用撞击所采集到的彗核深处蕴含物质的信息,就能更全面地甄别和理解两种“生命起源”学说。

  关于生命起源于何处,如何起源,学术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称作“本地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本土,即生命是在地球上诞生并不断进化的。另一种称作“外源说”,主张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之外,最初可形成生命的物质并不存在于地球本土,而是从地球外“引进”的。主张地球上生命“胚种”来自地球之外的观点认为,早期地球本身并没有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化合物。但是,形成生命所需的一些复杂有机分子早已存在于星际空间或行星际空间;它们附着在太阳系内的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上,而这些小天体或它们的碎片和微粒经常会闯入地球,从而为地球带来形成原始生命所需要的胚种———有机化合物。

  如果探测器能从彗核物质中探测到这类有机分子,这项研究结果将很可能成为生命起源“外源说”的一大佐证。当然,要是在将来能做到把彗星物质带回地球,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对所采集的样本实施密封隔绝,以确保其“地球外物质”的属性。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04日 第十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