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依法管水 调控有方(国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笔谈(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5:5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编者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近年来,由于对水资源盲目过度的开采及肆意浪费和粗暴污染,人类正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匮乏的威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制约因素。现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问题日益重视,相继出台和制订了许多治理河流湖泊和海区水质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大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从今天起,本版特开辟“国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笔谈”栏目,介绍一些国家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

  用法律手段保障环境用水

  澳大利亚是一块缺水的陆地,生态环境因水资源不足而十分脆弱。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与环境争水的现象日趋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变得更为突出。近年来,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采取措施,建立水分配与水权综合管理体系,并明确提出一句响亮口号:“环境是合法用水户。”

  日前,记者采访了澳大利亚环境部水政策官员吴葱葱女士,对澳大利亚在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了了解。吴葱葱介绍说,澳大利亚的水资源本来由各州分别管理。每个州的水权形式和水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都通过立法来管理其区域内的水资源,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水资源和水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水权的界定、分配、转让、调整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由于情况不同,各州在对水资源提取利用时很难相互协调,往往过度用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和破坏。鉴于此,澳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水分配与水权———实施水权的国家框架》,明确了“环境是合法用水户”。1996年,澳政府又颁布了《地下水的分配与使用———澳大利亚地下水管理国家框架》,把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作为整体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范畴。两个框架文件的目的是促进全国水资源分配及水权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合理协调用水关系,在充分考虑参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者和用户利益的同时,保证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004年,澳政府公布了“水资源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水资源分配及水权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政府在“水资源行动计划”中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水权制度,以实现水资源分配制度化;建立相关法律,把全国水资源纳入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加以管理;使现行水资源被过度提取利用的河流恢复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打破州与州之间水资源贸易壁垒,合理分配水资源;风险分担,水资源缺乏时,各用水户与投资者共同承担风险,以减轻投资者的压力,给投资者以信心;建立完善的水剂量系统,严格监测水资源使用和保有情况;制定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保证“水资源行动计划”的实施,政府投入20亿澳元设立水资源基金,旨在改进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水资源数据库,提高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利用率。

  以市场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落实“水资源行动计划”的关键是建立水市场。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水资源改革框架协议,要求各州签署这一协议,对水资源分配中的水权关系、水量、水的可转让性等进行改革。协议规定,允许进行地表水和有条件的地下水交易,即拥有水权的用户可以把自身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下来的水以商品形式卖给需求者。地表水交易的主要形式包括河段或集水区范围内、流域内、流域间以及跨州的水权交易;地下水交易一般只能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交易,都应符合政府制定的水资源管理规划及其相关资源管理规划和政策。框架协议的出台和实施大大推动了水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形式或区域内的水交易都必须在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进行。在水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国家环境部要首先对每一个流域的水资源进行评估。在确保心中有数的情况下,才能依照水权分配水资源。水权拥有者只能在其水资源配额内进行水交易。

  政府是水交易积极参与者

  经过多年的培育,澳大利亚的水交易市场基本形成。目前,各州和地区在农牧业用水方面的交易比较活跃,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水资源交易中,政府也是积极的参与者。2004年,政府出资5亿澳元从国家东南部的墨累河流域的水权拥有者手中购买5000亿升水。政府把这5000亿升水保留在墨累河流域,以维护其生态环境。

  水交易市场机制是一个有力的经济杠杆。澳大利亚政府用这一杠杆来调控全国对水资源的提取和利用,引导和刺激各行各业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这个经济杠杆作用下,人们在发展生产时,首先就要考虑水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据此调整生产规模或发展用水少的产业。在这个有力杠杆的调控下,澳大利亚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保障了环境用水,促进了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报堪培拉7月3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4日 第七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