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撞击彗星”今天上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5: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撞击彗星”示意图

  本报帕萨迪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月3日电 记者李文云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飞船于美国西部时间2日晚11时零7分成功释放了其负载的撞击器,人类首次实施的“撞击彗星”太空探测顺利进入24小时倒计时。如无意外,撞击器将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撞击地点距离地球约1.3亿公里。

  “深度撞击”项目经理格拉默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新闻中心对守候的记者介绍说,撞击器与“深度撞击”母船的分离进行得非常稳定顺利,分离后,地面科学家检测了“深度撞击”系统所有部件,结果表明整个系统运转很正常。地面指挥中心已经收到“深度撞击”号和撞击器发回的图像数据。

  据介绍,“深度撞击”号飞船驮着撞击器已经在太空飞行了171天,当撞击器脱离母船时,它距离即将撞击的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约88万公里。这个洗衣机大小的撞击器,是电池驱动的智能飞行器,在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时,它可以自动导航,并用自身携带的照相机观测彗核。按计划,撞击器将在“出膛”24小时后“击中”坦普尔1号的彗核,在彗核表面留下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深坑。届时,彗星撞击点冰雪和尘埃等四溅,其景象犹如在太空放焰火。

  本报南京7月3日电记者申琳报道: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今天通报,对“撞击彗星”这一人造天象,我国的天文学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7月2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科学家,利用4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拍下了较为清晰的坦普尔1号彗星的照片。

  据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这次撞击至少有20个国家、60多个天文台投入观测,我国对这次天文现象进行观测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青岛的天文观测站。“撞击彗星”的科研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地球和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彗星是冰冻的物质,保存着太阳系诞生时很珍贵的信息,这次撞击就是进入彗星内部,从彗星内部物质构成来认识太阳系的原始状态;二是对于揭示地球和宇宙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发现,过去彗星和其他小行星曾经为地球带来水、冰和有机物,而在合适的条件下有机物可能演化为生命,所以研究彗星有助于揭开生命起源之谜;三是为避免外星撞地球积累经验。1994年“彗木碰撞”引起了人类对于彗星碰撞地球的担忧,这次撞击可以取得经验,如果以后出现彗星碰撞地球的可能,人类就可以运用宇宙飞船去引发爆炸装置,从而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以避免对地球的危害。

  据介绍,由于这次撞击将发生在北京时间4日白天,因此我国天文爱好者很难目睹撞击瞬间的景象,耐心等待6个半小时后,彗星开始进入我国夜空视野,届时若将天文望远镜对准目标,则会在彗星的预报位置上隐约观察到一团略微泛亮的“小绒球”。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4日 第十一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