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建和谐社区的几点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7:19 大连日报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社区各群体加入社区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条件。

  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社区工作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之处,需要采取诸如完善文体场所建设、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模式等措施加以改进。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社区功能不断扩大,原有单位制模式下的各种社会事务,由单位统包转向社会管理,社区逐步承担起管理社会事物的职能。因此,建设和谐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建设和谐社区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积极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社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仅靠少数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很难维持其正常运转,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体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在目前的社区构成人员中,青壮年群体是社区成员的主体,也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因而,要想建设和谐社区,离不开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群体)的积极参与。青壮年参与社区工作,有利于社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休闲娱乐设施、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高尚的社区文化氛围等,这些都对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传统居委会成员主要由退休人员组成,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使其在面对社会分化与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下岗职工安置、外来人员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等各种新问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与社区传统管理人员相比,青壮年更具有观念优势、年龄优势、智力优势,在工作中敢于创新,能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高效、快捷、优质的社区服务。因此,有文化程度较高,热心社区工作的青壮年参与社区管理,使社区管理队伍“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无疑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将更加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从社区居民自身发展而言,建设一个和谐的现代社区有助于居民自身的全面发展,是维护和保障居民利益的主观要求。

  一方面,居民对本社区的依存度日益提高。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需求的满足日益依赖社区,居民希望能得到社区多方面的服务。这是因为随着传统“单位制”的解体,社会成员与单位的关系变得松散,当代人的跳槽比例远高于上一辈;同时,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的分离,使人们对社区的依赖性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另外,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产生的“下岗”工人与自由从业成员对社区的依赖性更高。他们在生活方面、工作方面、安全方面、学习方面等各方面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区的帮助。良性循环的社区能为居民教育提供必要场地和设备,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能够通过其信息传播功能,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另一方面,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有助于居民的心理健康。社区归属感表现为对本社区文化和规范的认可程度,对本地域和居民的喜爱和依恋程度。我们知道,个人是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一点,不可能离开群体与社会独自生活,需要处于一定的群体之中,需要与他人进行物质与精神的交流。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现代工业社会中初级群体和初级关系的作用减弱而次级关系的影响加大,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社区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比以往也有了明显改进。但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社区建设当中的偏颇造成了在社区建设中未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一些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产生怀疑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对本社区建设失去信心和热情。有条件的居民采取搬家的方式达到改善生活环境的目的。社区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区工作人员而非全体社区居民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重塑居民信心,调动全体居民的参与热情,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以完善文体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大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成长的家园,其文体生活的内容和社区内的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社区中,文体活动设施普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种需求。随着近年来对社区建设的日益重视,不少社区加强了对文体设施的建设。然而,调查发现,现有设施的建设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表现为“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即重少年儿童和老年,忽视了青壮年群体的需要。在已有的社区室内活动场所中,麻将室占有较大比例;在室外场所建设中,专门的健身场所,如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匮乏。社会上现有的健身俱乐部,由于其盈利目的、有限的项目和分布不均的地理位置,使它难以满足大多数普通居民的需要。与社区内文体场所缺乏相联系,部分小区实行资源封锁,这两种情况共同导致了青壮年业余文体生活单一。在部分社区,麻将、电视、游戏机成为他们的主要休闲活动,社区仿佛成为新一代赌王与游戏王的培训基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部分群体在家庭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力量。社区建设中的偏颇,使社区与部分居民的心理距离疏远,社区建设成为与己无关的事情。

  因此,如何在社区内因地制宜地建设适合本社区居民需要的文体活动场所,提高社区文化品位,是当前社区建设的另一重要目标。我们看到,为加强社区建设,改进社区工作,各地都采取了各种措施。例如,武汉市开展了建设现代文明社区的“883”行动计划,这些都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就社区文体设施建设而言,本人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在社区现有文体场所不足的条件下,积极构建社区之间文体设施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对于缓解当前文体设施紧张、提高社区文化不失为经济之举。

  第二,根据社区成员的实际构成调整当前的社区服务模式。我们不能也无法回避这样的社会事实:随着我国社会分化与重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社区居民的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呈现多层性。社区居民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教育水平、风俗习惯、收入状况以及分布等方面的异质性增加,同质性减少。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从业于个体和私营企业的青年、进城务工青年不断增加,下岗职工及待业青年也有所增多。因而,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正确定位,即满足主要群体的需要,又能协调好各利益群体的关系,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和谐的社区,首先必须是各种社会关系、社区群体和谐共处的社区,必须是社区内部各种矛盾得到圆满化解,至少是得以成功缓和的社区。一旦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无法从社区内得到满足,实际问题与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他们将对社区失去信心与信任感,社区归属感将减弱,进而失去建设热情,社区将成为名存实亡的地域。但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每个社区实际构成的差异,每个社区的居民需求与各群体间的矛盾各不相同,这需要社区工作者深入居民,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在社区建设中盲目模仿典型,照搬硬套的做法不能满足社区建设的需要。

  因此,在社区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本社区成员的实际构成,建立和调整相应的社区服务模式,以便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化解社区内部矛盾,在全社区形成良好的和谐共处的氛围。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适合本社区特点的措施,使本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建设不仅是少数人员的事情,而是与每一个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实事;通过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使社区居民树立对本社区工作人员的信任,从而调动居民参与本社区建设的热情,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