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生命捍卫新闻真实 尊重受众是最大职业道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8:58 新华网

  开篇辞

  进入了7月,炎炎夏日大有把世人烤蔫的架势。而我们的文明礼仪宣传报道却丝毫没有打盹。在未来的40余期报道中,我们将密切围绕“大力弘扬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的宣传主题,着眼于工作礼仪、服务礼仪和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的介绍,全面细致地普及文明行政、文明执法、文明经商等知识。为此,我们将选取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窗口行业、服务行业,每天介绍一个特定行业的职业礼仪、规范。这些内容将通过《360行,状元我来说》、《职场关键词》、《职场故事》、《职场面对面》、《读者留言板》、《双语礼仪》、《我心目中的行业明星推荐主题活动》等栏目系统地加以呈现。这些栏目将分别表现百姓对某一个行业的期待、该行业优秀从业人员的评价;当期主题行业的从业规范;行业内优秀团队的互助、协作等内容。俗话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事实上,不仅是在夏季,在职场生涯的每一年、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任何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守职业规范,以忠诚、正义、诚信、谦虚、持节、廉洁、敬业等优良品格来正视、尊重自己的岗位、自己的职业。而这正是我们在职场礼仪阶段所大力宣扬和推广的可贵精神。为了寻找新闻的最佳呈现角度,记者们常常会“五体投地”地工作。记者孙京龙/摄张渊源:360行,状元我来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奥运文明礼仪系列报道正式进入了职场礼仪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将用各种方式全力倡导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去践行自己的行业道德规范。然而,要有力地推动别人去做什么事情,我们首先得站稳自己的脚跟。因此,在职场礼仪的第一期,我们就先用自醒的眼光来再次解读记者、编辑这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这几天,有很多事情都撞击到了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从业道德的要害之处。从大处来讲,今年3月22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的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对发布虚假新闻做出了严厉的处罚规定。从小处来说,前不久,我们《信报》的同事王巍在正常采访拍照的过程中遭人殴打,在拳打脚踢之下,王巍一直在努力保护着怀中刚刚拍完照片的照相机。这近在咫尺的真实故事让我们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了新闻工作者对维护新闻真实性和媒体公信力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真实是记者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党的一贯主张和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就是在探寻和报道事实真相。因此,跟虚假新闻进行坚决地斗争,尊重读者、听众、观众的知情权是新闻工作者第一位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没有这个做基础,敬业、守节以及团结协作等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张渊源

  职场关键词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摘自《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职场面对面

  徐滔:15年追求“志、实、新”

  1999年底,在北京电视台开办第一个法制日播栏目《法治进行时》之初,徐滔就明确地提出了“政法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政法化”的崭新节目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法治进行时》的《现场交锋》、《现场提示》、《法网追踪》、《治安播报》在全国同行中一炮打响。现在,她带领着80多名制作人员制作着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专题节目。记者(以下简称“记”):可以说您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在业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您有什么制胜奇招吗?徐滔(以下简称“徐”):其实我做记者已经15年了,这些年我始终以“志、实、新”三个字为准则。因为,记者必须要有为社会、为百姓服务的抱负;必须脚踏实地力求“常”中出“奇”。我不是一个天赋很高的记者,我的这些成功再次证明了“脚底板下出新闻,腿功上面出佳作”的真理性。为了抓新闻我曾经乔装打扮到处暗访乱贴小广告的黑诊所,只身抓获许诺放他走就报答以巨款的犯罪嫌疑人,在外来人口聚集地生活了半个月……记:您认为当记者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徐:在执著追求的过程中,记者要耐得住寂寞和辛苦,要顶得住诱惑和委屈。有这样一次采访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曾经采访过一个贩毒者,但后来这个人被警方枪毙了。从此,贩毒者的妻子对我充满了怨恨。有一天,我和她在大街上相遇,她冲上来狠狠地打了我两耳光,周围的群众马上就打110报了警。但当赶来的民警要把那个女人带走时,我拦下了民警说:“她是因为不理解我的工作才这样做的。”民警走后,我和她坐在台阶上谈了7个多小时。现在,她成了《法治进行时》最热心的观众和线索提供者。历练是人生的财富。15年记者生涯的酸甜苦辣,成功荣辱,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没有梦想的翅膀,一个人会鼠目寸光,而没有脚踏实地,一个记者就没有真正的机会。记:好新闻是靠勇气创出来的吗?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做记者必须要有“勇”有“谋”。除了要敢于冲锋陷阵,记者还必须有独特的想法和视角;要能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思路和制作手法。当运用特技手法来加强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在全国同行业中还是盲点时,我最早将特技手法运用于新闻节目。1995年,在制作的新闻长消息——《跨世纪之路》时,我们首次用特技手法来体现北京经济建设的成就,节目制作完成后,有人质疑说:这是新闻吗?但我坚信使画面栩栩如生,增强节目的可视性是电视的重要因素,它应该是电视发展的一种趋势。后来《跨世纪之路》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以头条播出。该片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电视奖一等奖。也正是这种在当时充满争议的风格,为后来的同行铺就了一条创作的坦途,现在多种画面语言都在新闻节目中得到了运用。(记者/翟烜黄宇)徐滔,36岁,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任《法治进行时》栏目的监制、专栏记者。徐滔曾经五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一等奖,五次荣获北京新闻奖一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997年28岁的徐滔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百佳新闻工作者。2002年徐滔获得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并荣获首都荣誉民警称号。2003年徐滔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2004年徐滔成为了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并荣获北京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11月,作为全国记者型主持人的代表徐滔走入了中国十大名主持论坛。

  尊重受众是最大职业道德

  做新闻,一定要尊重事实、尊重受众。 信报记者 孙京龙/摄

  业内声音

  “记者最大的职业道德是尊重读者、观众这些受众群,同时,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频繁与人沟通、交往,在一些礼仪细节方面也要十分注意。”北京市记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宗春启这样表示。

  时刻保持礼貌、平等

  宗春启说,记者采访前最好打电话提前预约,出于礼貌应该先让被采访对象预约个时间。在采访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谈到采访时的交流方式,宗春启说,现在有些记者不太会与人交流,有时问问题的态度、语气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在一些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要求提问的记者先举手然后自报家门再问问题,但有的记者显得很没礼貌,拿过话筒上来就问,这样做只能是给自己所在的媒体丢人。还有的记者比较势力,采访领导、专家学者时用的是一种谦逊甚至卑微的态度和语气,而在普通老百姓面前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采访的态度和语气很生硬,完全是一种“审讯式”的采访,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好而且显得很没礼貌。宗春启表示,要得到对方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

  “尊重受众”是原则

  宗春启强调,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应该归纳为“尊重受众”这四个字。他说,读者和观众是媒体的衣食父母。比如一些市场化的报纸,办得怎么样和读者的喜好有很大关系。记者永远应该将读者、观众放在第一位,应该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做虚假新闻、避免不准确的新闻。

  工作细节不能丢人

  宗春启对记者这个职业所需注意的细节也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他说,虽然记者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职业,在穿着打扮上没有特殊的要求,不用天天上班穿着工作装,但也要注意起码的仪表。总的原则是得体大方,应该首先让采访对象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印象才能让接下来的采访更顺利,记者的形象不只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其所在的媒体。再有,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读者,不要添加过多的感情色彩,也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说事儿。一些报道法制的记者,在描写犯罪嫌疑人时用一些感情色彩很强的贬义词来形容或者直接用“罪犯”这样不准确的词来表述,好像媒体就已经给他们定了罪。宗春启说,还有一些记者,利用采访谋一些小私利,张嘴向采访对象索要东西。曾经就有某家媒体的记者采访一个书法家,采访完后便让那位书法家为其亲戚、领导写几幅字,弄得那位书法家无所适从,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只能说记者太不懂事。宗春启表示,记者要善于说“不”。心里永远得绷着职业道德那根弦。不注意工作细节,太丢脸。(记者/黄宇翟烜)

  职场故事

  为选题 他们敢跟领导叫板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第七日节目,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第七日的节目组。《菜娃乐园》是第七日近期较为成功的一个作品之一。故事中反映了北京周边的大型菜场中,菜农的孩子只能在凌乱的菜场中寻找童趣的真实场景。在第七日两个月的努力下,终于在一家菜场为“菜娃”们建立起来了一座属于他们自己的乐园。第七日的制片人说,为了做好这期节目,并且为“菜娃”们真正创建一处免费的乐园,第七日的所有记者和编辑都参与了其中。这是第七日节目组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一期节目全体行动。但是,为“菜娃”们创建乐园的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和顺利。没有菜场愿意腾出地方建立“乐园”;菜农也很少有人相信“乐园”是免费的;更难的是让别人免费赞助菜娃们的玩具。平时做一期只需一两天,而《菜娃乐园》的选题却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在这期间,所有人都在为这件事努力地工作,直到将菜娃们的第一个乐园建立起来。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观众们的广大关注。主管教育的北京市副市长在看完节目后,特意将第七日节目组整体请到一起,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找到有关部门,又新建立了两个“菜娃乐园”。制片人说,《菜娃乐园》是第七日栏目组典型的运作模式。在节目中凝聚了第七日每一位员工的汗水。无论是领导还是记者,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为了做好这期节目,第七日成员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头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在这一过程中,你几乎分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普通记者。大家都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大家心中是有尺度的,决不会跨越它。”在讨论《菜娃乐园》这个选题时,大家都争得很厉害。“我觉得你的说法有失偏颇……这个选题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但是争归争,第七日的记者说,无论是上下级间,还是同事之间,大家都只是针对选题讨论,决不会伤害到彼此间的感情。“电视最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第七日的制片人表示,作为领导更应该去为记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在面对具体的工作的时候,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也是第七日的魅力所在。(记者/翟烜黄宇)

  职场名家

  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生,原名邹恩润,曾用名李晋卿。江西余江人。曾两度被迫流亡国外。“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被推举为执行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创办、出版《抗战》、《抗战画报》、《全民周刊》和《全民抗战》等刊物,宣传抗战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44年7月24日因癌症在上海逝世,终年50岁。根据其遗书的申请,中共中央在唁电中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韬奋新闻奖”是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1993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