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流砥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9:20 解放日报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1937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共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共与日军战斗16.5万余次,歼敌150万,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的70%……

  历史不会忘记———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建立了遍及19个省的抗日根据地,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

  八路军、新四军,永不磨灭的名字,彪炳史册的传奇。

  寇深祸亟 整装改编同抗日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摘自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这时刻难忘。

  1937年9月6日,陕西泾阳县石桥镇,倾盆大雨。

  八路军一二九师,正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师长刘伯承,摘下头顶红军帽,缓缓抚摸了一下红五星,对战士们说:“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一声令下,“换帽子!”

  齐刷刷,全师13000人,一起戴上灰色军帽。

  帽子变了,编号改了,但报国杀敌的决心依旧:“我们一定要抗战到底,把侵略者赶出去!”

  大雨倾盆。

  上海市党史研究学会会长张云感慨地说:“坚持同日本侵略势力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的主张。”

  他列出一张历史大事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两天后,正与蒋介石进行反围剿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对外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表明坚决抗日立场;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年底,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中调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渐被接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决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张云说:“‘七七’事变8天后,周恩来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庐山交给了蒋介石。”

  宣言主动提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七七”事变46天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终于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后,按全国统一战斗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10月,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如铁流,改编后,八路军奔赴华北,新四军挺进敌后,走上抗日第一线。

  平型关下 中国抗战第一捷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聂荣臻《忆平型关大捷》

  八年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大小作战12.5万余次。

  青史留名,“东渡黄河第一战”。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战史专家魏延秋评述: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平型关,是直逼太原的交通要地,一旦失守,日军将突破内长城防线,大肆进犯。

  正因如此之重要,1937年9月,日本人派来的,是素称“钢军”的第5师团(板垣师团)。

  其势汹汹,连占蔚县、广灵、灵丘、涞源,主力直逼平型关。

  这时,整个中国战场,国军节节败退,日军战无不胜。

  历史选择了刚刚改编的八路军,115师设下伏击,浴血奋战,一举大捷:歼灭号称日本“陆军之花”的第5师团21旅团所部1000余人,击毁敌车300多辆,缴获枪炮百余支,日币食品棉衣无数……

  是役,东京广播电台惊呼:“皇军最老的王牌第5师团,在山西北部山岳地带遭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一名高级军官阵亡……”

  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就此,打破了“皇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大大鼓舞了士气,成为抗日战争最重要转折点之一。

  捷报传来,举国振奋,贺电贺信,雪片一样飞向延安、八路军总部和115师……

  毛泽东看到战报后,大为兴奋,即刻起草中央军委给115师的贺电。蒋介石也致电朱德、彭德怀:“二十五日一战,歼寇如麻,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

  魏延秋评析说: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后的第一仗,它让正处不利境地的国人看到,我们是有希望、有能力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言,“它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树立了八路军的威信,对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尤其是在‘恐日病’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候,这一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敌后尖刀 直插日寇之心脏

  “只有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才能使深入我区之敌,行不安,坐不稳,耳目不灵,手足不敏……”

  ———彭德怀《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1940年春节前一天,奇冷。

  常熟乡间一条河上,冰。

  刚刚从上海地下党成为一名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战士的陈本奎,和战友们已在河边伏了一夜。

  终于来了,载着十几个鬼子的汽艇,闯进了伏击圈。开火!新四军“北桥伏击战”打响,一枪消灭一个侵略者……

  和陈本奎一样,虽已半个多世纪,新四军老战士顾定宇仍对那段岁月热血沸腾:“根据地和沦陷区犬牙交错,我们就在敌人眼皮底下作战,发动了无数次游击战,一次歼灭日军十几人、几十人,日积月累,消耗了他们大量兵力。”

  两位老战士所在的新四军老六团,以阳澄湖为根据地,夜袭浒墅关车站、火烧虹桥机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这样快速灵动的游击战,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敌后根据地广泛开展,有效歼灭和牵制了日军力量。八年抗战,八路军和新四军逐步创建了大小19块根据地,抗击、歼灭和牵制了60%以上的日军主力和几乎全部伪军……

  抗日宗旨 凝聚全民抗战心

  “1941年寒冬,我和蒋景禄一起搭乘去苏北的轮船,奔向敌后抗日的战场。他是上海一名初中学生,我是夜校学生,都只有十六七岁。甲板上很冷,为了御寒,我们俩哼唱着《松花江上》,互相勉励,心中为了即将投奔革命而愉悦。”

  ———新四军老战士姚永钦的回忆那一年,姚永钦只有16岁。出身于上海贫苦家庭的他,白天是杂货铺的学徒,晚上是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

  早已目睹日军种种灭绝人性的行径,姚永钦在这一年下决心:“到敌后去,找共产党,抗战到底!”

  就这样,他和27位同伴一起,辗转奔往江都地区新四军18旅。

  尽管抗战中3次负伤,落下一等残疾,但姚永钦回忆往事还是这么说:“走上革命的道路,是我一生的骄傲。”

  烽火岁月,一腔热血。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吸引了大批姚永钦这样的有志青年,奔向八路军、新四军?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是蓬勃发展的敌后战场,燃起了青年们的救国信念。

  “新四军抗日救国,官兵一致、团结民主,很有凝聚力。”顾定宇说:“那时连褥带被才斤把重,冬天冷得很,怎么办?连长带头和大家挤着睡。夏天,很多战士鞋破了,连长就教大家添上碎布条,改成新‘凉鞋’。这样的集体,温暖。战争虽然残酷、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对胜利充满信心。”

  1941年,正是共产党军队抗战最艰苦的时候。

  “那时候抗战很艰苦也很复杂,我们是三面受敌,既要抗击日本侵略军,又要打伪军,还要谨慎处理和国民党军队以及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种杂牌军的关系。”

  震惊中外,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移师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顽军包围袭击。血战七昼夜,弹尽粮绝,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

  以抗日大局为重,以斗争求团结。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战。

  “虽然那时艰难,但老百姓支持我们。”姚永钦记得:第一次战斗负伤,他在一户百姓家里养伤,结果这家老大娘,把家中仅有的鸡蛋、咸菜,全做给他吃。

  至今,姚永钦一直记得,那位大娘说的话:“孩子,等你们新四军打跑了鬼子,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老百姓为什么支持我们?”姚永钦说:“毛主席说过,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八年抗战,无论多么艰难、多么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坚持抗日的精神,赢得了百姓,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八年抗战,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代表的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建立了遍及19个省的抗日根据地,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

  中流砥柱,当之无愧。(集成:郭泉真)

  简工博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