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7万竹丝织成郑板桥《石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0:45 大洋网-广州日报
1.7万竹丝织成郑板桥《石竹图》
  夏荣居老人说:“竹丝编织是一项精细活,再好使的眼睛,只要编上一两个小时眼前就变得模糊一片,这时就必须停下来,望望眼前的绿色盆栽,休息一下才能继续。”夏荣居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心无杂念地慢编细织,长达一年短则数月才能完成一幅画作,可谓耗尽了心血。

  文/图记者 王冲寒 通讯员 郑雯佳

  一幅郑板桥的水墨国画《石竹图》,乍看去还以为是价值连城的名家真迹。细辨之下,却发现画作竟由一条条纤细有如发丝般的竹篾手工织成。编织者前后花去了数月时间才“绘”成整幅画作,用掉竹丝达1.7万多条。近日,记者在粤东揭阳市揭东县霖磐镇西溪村寻访到广东省唯一的竹丝编织艺人夏荣居,亲眼目睹了老人精湛的竹编书画手艺。据了解,堪称“中华一绝”的竹丝编织工艺相传始于宋代,如今在国内已濒临失传。

  竹丝细如发直径不到半毫米

  近日在西溪村的夏荣居家,老人展示了他多年来的心血之作:郑板桥的水墨国画《石竹图》;唐寅的《八哥图》;于右任的对联等等,一幅幅栩栩如生,既保留原作的神韵,又有竹丝编织独有的精致,全部经老人双手一丝一缕编织而成。

  年过六旬的夏荣居老人笑着说,只有选材细腻,编出来的画面才能传神逼真。他在削竹丝时是不厌其精。有一次,为了完美地再现画作里一枚精美的小印章,老人凭着自己多年练成的功夫,将竹丝再分解,最终修成的竹丝竟成了可穿过针孔的“竹线”。

  夏荣居老人说,经过锯、刮、片、分、理、浸、染、晒等若干道工序后,才能进行编织,到最后画作装潢入框,起码要经过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抽出来的竹丝才能达到薄如膜、细如丝、柔似纸的要求,织成的画面才能平整、细密和光滑。

  传承存遗憾绝艺亟待传后人

  从艺50余年来,夏荣居不断地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他创造了“黑白两织全”技法,使得画作正反两面都可欣赏,而且画面黑白分明,增强了审美效果。夏荣居的代表作《石竹图》,高72厘米,宽27厘米,他小心翼翼地分剥了1.7万多条纤细如发的竹丝,精心编织了4个月才完成。这幅郑板桥水墨国画作品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另一幅作品唐寅的《八哥图》,高83厘米,宽23厘米,采用的竹丝不少于他的《石竹图》,整幅画作前后花费了他一年时间。

  在去年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上,夏荣居老人的竹丝编织作品《梅兰竹菊》屏获得了银奖。许多人观赏作品之后直呼大开眼界。然而令夏荣居老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有志于竹丝编织画艺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老人激动之余发出心声:希望更多后来者将竹丝编织工艺发扬光大!(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