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找记忆的呼吸——读孟蒙散文集《出趟远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0:55 乌鲁木齐晚报

  一直以来,对于孟蒙这位朋友,我对他的欣赏多于对他的肯定。他是一个在人群中比较活跃的人,在多种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以至于他的这一引人注目的聪明伶俐形象长时间地遮掩了他作为写作者的另一身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外向性的人,不论是为人还是为文,你只管看他如何表现,而不要期待他会做什么深沉状。最后,一切都明明白白,所有的东西都在意料之中。

  有一段时间,孟蒙很意外地写了一些被大家非常看好的诗歌,他早先也写诗,并出过诗集,但在突然之间却诗风大变,细读之后,除开其诗歌风格不说,我觉得其中的谐趣意味、表现形式、语言力感及较为清晰的叙事脉络,都是来自他的真实生活的,他几乎做了一个真实的记录者。追求真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它一则需要诗人付出很多,二则要有顽强不屈的精神,非要在自家二分自留地上开垦出万亩良田不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人在这时候就显得诙谐而有趣。

  孟蒙的这本散文集《出趟远门》同样出于我的意料之外,我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写下了这些散文,而且够出这么厚的一本书。他的专业是编剧,文学创作实属业余,但这些文字远远要比一些专业散文写作者要真挚、精悍得多。记得去年的一天,他很随意地说要出一本散文集,当时我并未细问。直至后来听说他为这本书选了好几个名字,最后在是否用《出趟远门》而犹豫时,给诗人郁笛打电话征求意见。郁笛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大声说,就它了,不要再动,现在看来,这个书名是不错的,很附合孟蒙这十几年的命运历程,也能紧紧扣住全书的主题。通读全书,给人最强烈的是“在路上”的感觉,对于任何一个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在路上”的那种惶惑和怅惘,都会在心灵间生长成一种无奈的情愫,所以,“出趟远门”能一下子揪住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而孟蒙在书中慢慢道出的具体细节,则使他的遭遇、历经、磨砺、隐忍、忧愁具备了一种沉迷和冷峻之感,让人觉得他在度过每一天,或者在经历每一件事时,他反而成了一个局外人,让自己停下来,或者从事件中跳出来,做一个事态的观望者。也许是他写得太过于详细,而且用十二分的热情关注题材,所以文中具体场景中的光线、气味,以及人的表情和内心反应都似乎具备了叙述本领,题材欲隐不隐的意蕴,像被石子击出的湖中涟漪一般,不断地扩散开,又不断地聚拢来……

  《命运的卡车》可以看作是孟蒙“出门”之后向希望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诚惶诚恐。其时,命运似乎已经变得有些清晰了,但他还不能看清它。这其实是一种幸福的惶恐———无论如何,搭上了“命运的卡车”终归是一件好事。从此,他就要被命运的大手提升着,走上另外一条人生之路了。故乡———出门,两种情感的交替和交换,迅速让孟蒙站立在了一个新的角色位置上,尽管这两个地方的前者———故乡,让孟蒙无法割舍,而后者———出门,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捋清行进方向,但在部队当战士的那些年头,孟蒙像所有从军的年轻小伙子们一样,慢慢变得从容起来。本书中的这一类文字有一股鲜明的朝气和活力。历经这样的岁月数载,直至后来提干、结婚生子,孟蒙才渐趋平和。有意思的是,到了30岁,他像大多数人一样发出了一个大众式的感叹,但这时候他内心的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已不再迷惘和忧悯了,独自感叹一下无可厚非,而人生依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然而,在他还没有体会到人生更多的感叹时,故乡却在此时击痛了他,母亲突然去世,在一瞬间将他拉回了故乡。这时候他才发现,故乡对他似乎抱有一种复仇心理,在不动声色地等待着有朝一日对他狠狠一击。对于那些在少小时期离家,一转身就与故乡一刀两断的人来说,迟早都要遭受故乡的复仇。怀乡、留恋、牵挂等等,慢慢地在孟蒙内心变得清晰起来,直至让他明白,故乡其实并未被他割舍,它像一棵小树一样,在安命立身于异乡的他身上悄无声息地生长着,最后长大,变得咄咄逼人。这时候,他变得心痛,亲人的变化,自己对故乡的不适,甚至还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丧失,都让他感到揪心,孟蒙与故乡之间,好像有一根绳子,时不时地会被一双隐形之手牵动一下——父亲和母亲在童年记忆里的形象,儿时记忆,村庄轶事,以及在这些消逝或被改变之后,孟蒙本能地生出的遥寄之情,都让他不能脱离与故乡的那份纠葛。几番感叹之后,他便明白,一生一世,谁都无法从中脱离出去。

  书中《搭车的人》《哨楼下田鼠的家》《母亲的三次恸哭》《黑龙村轶事》等篇章耐人寻味,读来如闻细水流淌。值得一提的是,《搭车的人》透露出了强烈的地域气息,将文化品位和人的精神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归结,使要搭车的那个女人有了立体感。我在想,相对于要长久生存于新疆的孟蒙来说,有一天,他的身上也会发生一些完全地域性的变化,这是一块土地必然的养育结果。:(责任编辑:高毅写信)

  作者:(新疆日报 作者:王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