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污染项目为啥成了“香饽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1:12 中国新闻网

  天津市对污染企业进行治理时,竟然吸引了外地一些省份来招商,把天津淘汰和禁止生产的污染企业招走。污染项目成了“香饽饽”,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难道外地的相关人士不知道这些项目的危害性?我想,不会不知道。之所以对历史教训视而不见,执意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在环保与发展的选择中,单纯追求发展而舍弃环保,关键在于这些项目能带来GDP,能拓宽就业渠道,能增加财政收入。按照政绩考核,这些污染项目能给他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业绩”。

  污染项目成了“香饽饽”,表面看是个别地方官员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它所暴露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首先,这是环保法律的悲哀。按理说,对于招商引资中的环境保护,国家有法律法规,地方有执法部门,只要严格执法,就不应该出现抢污染项目的怪现象。事实上,环保法规不敌土政策,环保职能体制不顺,环保执法流于形式等多重障碍,使得环保部门腰杆“硬”不起来,环保执法难于“上青天”。以至于出现基层环保局长匿名举报环境问题的尴尬新闻。

  污染项目成了“香饽饽”,更是对现行政绩考核机制的拷问。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当发展经济成为政绩考核的重中之重时,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以为,现在最为迫切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把绿色GDP与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建立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政绩考核体系,以及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政处罚办法。

  也许有人会理解这些把污染项目当成“香饽饽”的官员,认为“先污染后治理”也不妨是落后地区走出发展困境的出路之一,为了经济发展牺牲点环境也无可厚非。但事实证明,“先污染后治理”是一条代价高昂的发展道路,作为处于后发展地区的中西部,是有可能选择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的。换句话说,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决定了我们没有任何资本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除了走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之路,我们别无选择。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青山】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