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宣纸上烙出《清明上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2:23 兰州晨报
宣纸上烙出《清明上河图》
  白银钻工35个月创作出稀世珍品 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审定为“中国之最”

  花了35个月,白银市平川区的下岗工人张书仁用一把修理电器用的烙铁“烙”出了世界珍品《清明上河图》。

  这幅被放大了2.5倍的巨作长35米、宽0.9米,2004年4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审定为“中国之最”。下岗后产生创作想法

  今年50岁的张书仁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父亲所钟爱的书法艺术对年幼的张书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加工作后,张书仁在省地质局山丹145队是一名钻工。虽然干的是粗活,但从未影响他对书画艺术的爱好。

  1991年他被调到了位于白银平川的省地质局133队。

  1993年,张书仁下岗了,每个月只有200元的收入。

  收入少了,但空闲时间却多了,于是张书仁就把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放在了钻研烙画上,并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名堂来。于是,张书仁买来了一个电烙铁,靠着自己的书画根基一点点仔细琢磨。在经历了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创作出了第一幅木版烙画。这次的成功不但给了张书仁自信,同时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世纪之交,张书仁开始琢磨创作宣纸烙画,并产生了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想法。电烙铁烙出稀世珍品

  为了找到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印刷品,他曾经数次去上海、北京、成都等地,最终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艺术出版社取得了联系。很快,他买到了《清明上河图》印刷版的长卷。从2001年开始,张书仁便拿起烙铁在已经装裱好的宣纸上烙造自己的梦想。

  2004年2月,一幅长35米、宽0.9米的宣纸烙画《清明上河图》终于完成了。

  近日,记者在张书仁家有幸目睹了凝聚他心血的《清明上河图》。该作品整个画面以黄色为主,有一种古雅怀旧之感,还有“纸面浮雕”的视觉效果。细看之下,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还有草桥、流水、老树、扁舟。枝头新芽让人感到春寒依然料峭。

  画面上的人物骑马的骑马、挑担的挑担。这一切都惟妙惟肖,由于是放大的作品,与《清明上河图》相比更加清晰,而且显得触手可及。据张书仁说,他把国画、版画、素描等技巧融于一体,并在掌握了烙笔温度、速度的基础上,使得画面显示出黄、棕、茶、白四色,替代了原有的焦、重、浓、淡色泽,使得画面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富有立体感。作品按照《清明上河图》原作放大了2.5倍,生动传神,既古朴庄重又高贵典雅。新作品正在酝酿之中

  35个月,是一段漫长的创作时间,伴随着枯燥、高温和病痛。

  据悉,张书仁在创作过程中手指一度被腱鞘炎所折磨。但妻子的大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动力,他坦言一半的功劳是妻子的。《清明上河图》完成后,白银市文联、文化局等部门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公证。后经过诸多的审定,2004年4月,这幅作品在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获得“中国之最”的称号。获得荣誉之后,他对烙画有了更大的创作激情。他说:“我现在正在创作一幅50米长的大作,有了烙制《清明上河图》的经验,这幅作品肯定会更精彩。”文/图本报记者刘志广冯保 烙画又名烫画。初为烙花,后成烙画。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

  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

  本报记者刘志广冯保整理(来源:兰州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