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面临的新课题:重新认识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4:17 新华网

  近年来,人们对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尤其混乱,在美国的政界、军界、经济界、议员、新闻传媒及一般民众中,围绕如何看待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引起了各种各样的争论,把中国看作是恶魔者有之,视中国为朋友者有之;把中国看作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威胁者和美国霸权的挑战者有之,把中国看作是美国的机会及和平共处的伙伴者亦有之。

  接触战略 避免战争

  一、新兴大国对现存的国际体系的态度

  可以分为满足于现状和不满足于现状两类国家,大国崛起之后,一般都不会满足于现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不满足现状的国家,即他们的目的和风险倾向。从第一个层面,即目的方面看,可以将不满足现状的国家分为两大类,目的有限的修正主义国家和革命性的国家;从风险倾向的层面看,也可以将不满足现状国家分为愿意冒风险和不愿意冒风险两类。

  美国学者兰德尔·施韦勒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说,不愿冒风险的、目的有限的修正主义大国是机会主义的扩张者,通常通过寻求地区的主宰权。与此相对照,愿意冒风险的、目的有限的修正主义大国怀有更加野心勃勃的目标。愿意接受风险的、革命性的大国是最为致命的扩张者。这些国家周期性地出现,对现代国家体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挑战。与此相对照,不愿意冒风险的、革命性的大国也希望建立一个新秩序,但它们却不愿意冒引起整个系统内战争的危险来推翻旧体制。相反,它们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它们长期的、近乎乌托邦式的目标。因而,它们在试图修正现状时,是机会主义的和渐进的。

  二、如何应对一个新兴的大国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正在崛起的中国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战略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确定中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一个目的有限的和修正主义性质的、不愿冒风险的国家,所以,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战略。何谓接触战略?接触指的是使用非强制性方法来改善一个崛起的主要大国行为中不满足现状的因素,基本目标是使这个成长中的大国所使用的方式与和平改变地区及全球秩序相一致。接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不损害现存国际秩序完整性的情况下,将冲突减少到最小并且避免战争。

  鹰派人士 冷战思维

  今年上半年,美国一些鹰派人士主张遏制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围绕人民币汇率、军费开支、贸易、欧盟对华军售禁令等问题,美国对中国频频出招,大有围堵、遏制中国之势。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仍然是接触,这一点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得到左证:一是中美两国政府已经达成协议,要定期举行高层对话,以商讨安全、政治、经济等问题;二是今年3月中旬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其东亚三国之行前发表的关于中国的评论,代表了美国决策层的观点,她说,中国目前在国际政治中是一股上升的力量,同时具有健康的层面,也有令人困扰的一面。赖斯表示,美国必须承认中国将会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美国要争取引导中国的影响力往积极方向发展,而不是消极方向发展。

  三、美国要重新认识中国

  中美之间目前存在许多纠纷与摩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还不习惯于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打交道,长期以来,美国各界人士对中国缺乏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尤其是一些军界的鹰派人士,习惯于用冷战思维看问题,他们在全球寻找能够挑战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对手,在他们看来,中国是最有可能的对手,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阻止中国的崛起。如果这种观点在美国决策层占了上风,中美关系就会出现严重的倒退。

  端正对中国的认识

  但是,美国也有许多有识之士,不赞成军界鹰派人士的观点,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最近在《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指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是不明智的。美国七任总统都强调与中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中国和亚洲的崛起将在未来几十年使国际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世界事务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对中国实行冷战的军事遏制政策是不明智的。

  美国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端正对中国的认识:

  首先,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参与者,而不是造反者。其次,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力量。再次,中美两国之间虽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不同,但它们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