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环境观察:“天灾”抑或“人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5:27 人民网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去年在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对各国造成的环境影响发布了评估报告,报告称海啸对各受灾国来说,不仅是对人类经济生活的一次灾难,更是对环境这一“自然资本”的大劫难。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灾难与环境破坏之间有什么关联。

  海啸不仅冲毁了农作物,造成了农畜和房屋等财产的严重损失,也破坏了含有养分的大片表层土壤。此外,大海啸也造成了灾区水井和城市水源的严重盐化,短期内许多水源将无法饮用。大海啸掀起的污浊浪潮使污水漫流,也造成了水源的严重污染。而工业与家庭污染物质被冲进附近的水源与土壤中,又加重环境污染。除了海水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外,印度洋海啸也对当地海洋生态造成重创,珊瑚礁、红树林和海洋鱼类受到严重摧残。同时海啸也引起了震中周围一些岛屿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海洋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说到海啸再联想到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使我们不得不反思诱发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当然有些因素如地质性因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通过预警系统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损失,但毫无疑问,环境问题也是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看看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以印度洋的海啸为例,海啸在短短数小时内就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广泛讨论。起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预报、海啸预警、海防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上,但随着进一步探寻,人们发现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们的好坏,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区的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印度南部的泰米尔那都邦是海啸的重灾区,而其中的瑟纳尔索普等四个村子由于海边有茂密的红树林,40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

  人们对保护自己家园的防护林又是怎么做的:印度尼西亚原有红树林250万公顷,1969年后的短短10年就有70万公顷变成了稻田和养虾塘,到2000年又有50万公顷红树林被农田取代;在马来西亚57万公顷的红树林海岸线中,已消失2万公顷,预计今后几年将有10万公顷被砍伐;菲律宾已有29万公顷的红树林消失,还有10万公顷岌岌可危;泰国也有1/4的红树林荡然无存。另外,加勒比海地区的红树林同样命运不佳。据报道,1920年前这里的红树林覆盖率达50%,如今仅剩15%;波多黎各已有3/4的红树林不复存在;墨西哥塔瓦斯科州为了开采石油,不惜大片毁坏红树林……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是引起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衰退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影响,一是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除造成水灾外还会导致土地沙化,贫瘠化,河流阻塞,河床抬升,湖泊淤积,失去调节能力,淤积,水利设施失效。

  除此之外,随着森林面积的大幅度下降,导致气候的发展趋势将是:湿润气候——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荒漠气候,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从而引发水灾、旱灾、沙尘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此外,由于森林的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气温上升和降雨分布上的变化从而导致水灾。

  再看看土地荒漠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目前,世界陆地总面积将近30%已经遭到荒漠化的危害,而荒漠化的形成与扩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环境脆弱是荒漠化发生扩展的基础,而人为因素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类不合理耕地、放牧、采伐等活动明显加速土壤流失速度,其风蚀值可达原来的十余倍甚至百余倍。

  人们对土地这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都做了些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滥”,第一是滥垦,无节制的开垦加速了土壤的风蚀速率;第二是滥牧,超载放牧使草场发生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而虫、鼠害更加速了这一趋势;第三是滥伐,导致地表失去保护层;第四是滥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滥采本应保护地表的植被;第五是滥用水资源,落后的灌溉即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又导致了土地的盐渍化。如果我们再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的话,将来我们不仅仅是无处寻觅曾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祥和的景象了。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除森林之处的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全球湿地数量和面积在不断减少,近40年来,湿地破坏形势严峻,湿地退化、消失给人类带来了惨重的教训。湿地破坏造成水患泛滥。由于湿地的淤泥和围垦,使洪峰能够到达的最高水位性频频创历史新高,造成损失惨重。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人类从主观上刻意制造的,而是人类缺乏对自身发展行为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些自然灾害确实是由人类制造的,它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危机,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危机,一次次的自然灾难提醒我们,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我们既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地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还要更好地善待地球,尽最大的努力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