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报纸时代》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7:15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的报业史,如果从1925年《热血日报》创刊算起的话,已经经历了80年。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成果频频问世,越来越丰硕,但还鲜有一部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报业改革进程作出全面论述的专史。兴荣老师的这部《大报纸时代》是这方面的一个新的尝试。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成果。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报业沿着曲折的道路前进;其间历经革命前辈的艰苦创业,才奠定了中共报业的基础。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共产党的引导下迅猛前进,新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新闻媒体全部由各级各部门党委统一管理,并开始了对报纸工作进行改革的初步尝试,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旋即中辍。“文革”十年,由于“四人帮”的严密控制,新闻事业特别是报刊出版事业不进反退,受到了极大破坏。

  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到改变。首先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在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改革。中国报业由此迈进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报纸的经营管理日趋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其中可喜的现象是:报刊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事业空前繁荣,一些原属事业单位的如《光明日报》等党的新闻机构也开始尝试实行企业经营。竞争机制被引进新闻事业,经济效益成为媒体经营管理者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由此催生了报业集团,使党报及其辖下的子报成为一个经营实体。她们兼并发行单位,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的经营,以至借壳上市,进行资本运作。

  产业化发展之后,报业成为中国一大暴利行业。2003年,我国与媒体有关的广告业营业总额为1078.68亿元,较之2002年增长40%。其中,广东四家报业集团就有三家广告收入超过10亿。经济效益的增加,使得中国的报业出现了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报纸总数达到2191家;第二个高潮出现在90年代,全国报纸总数达2202家。由于这些报纸以中央和省部委机关报和县市级小报居多,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和竞争的能力不强,还存在向基层和农民摊派的现象。国家新闻出版署为此曾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对报业市场进行了调整。到2000年之后,全国报纸数量基本稳定在2053种左右,但由于小报泛滥扰乱市场的现象并未根绝,缺乏淘汰机制,中国报业仍然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所以才出台了2003年治理小报、减轻农民负担的报业大整顿,为报业在入世后的发展扫清障碍。

  与此同时,在商业大潮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冲击下,党报也不敢故步自封,毅然进入市场参与媒体竞争,再次唤起党报改革之风。如此一来,始于2003年的全国党政报刊大整改,便为中国报业带出了新的气象。

  80年来,中国的报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其中建国以后的55年,党报始终以其在全国报业中的核心地位,起到主导的作用。关于这段新闻史,有不少学者曾针对不同阶段报业的经营,报业的竞争,以及报业集团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过分析和研究。但以80年来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报业改革为主线,全面的条分缕析其发展进程的专著,还比较罕见。兴荣老师的《大报纸时代》就是其中的第一部。2004年10月,我在清华大学“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曾说过,“对于现在和以后从事新闻史研究的学者们来说,创新非常重要”,“创新的关键是视野上的创新,这对于学历史的人尤其重要”。兴荣老师的这部专著,就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专著。它的创新精神表现在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将近年来各位方家们的讨论吸纳于其中,把中共80年报业史以四波改革区隔开来,进行论述,对晚近两波,即中国报业产业化以及党报走向市场这两波尤为关注,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我和兴荣老师2003年初识于汕头。那年春,我应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婉莹院长的邀请,出席该院举办的中国近代新闻史讲座,与师生们分享我多年来的学习心得,并讨论到如何治中国新闻史等问题,曾与兴荣老师交换过意见。2004年4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上,我又与兴荣老师再次见面,就新闻史的教学及报业改革等问题,进行过切磋。对他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共报业经过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已到达了新世纪的转折点。对此前的历史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以史为鉴,对中国报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兴荣老师的这部专著既是这方面的一个梳理和总结,也是他在中国十年进行探索和思考的精华。是值得重视的。

  2005年4月于北京宜园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