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报纸时代》后 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7:29 人民网

  1994年初夏,我第一次踏足北京,参观故宫毕,沿护城河走向沙滩红楼,脑海中浮现的是上个世纪初,那一场给中国政治、文化带来巨大转折的救亡和启蒙运动。眼前电车和行人交错的五四大街上,曾有多少塔尖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灭的身影……

  从《新青年》、《向导》、《热血日报》,一直到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即便环境的重压和个人安危已迫在眉睫,但许多决心已定的报人仍矢志办报;他们既不为名利私心所动,并且置荣辱于度外,在那个年代,报纸与报人实难以分而治之。反而是战争年代结束,昔日备受当局打压的报人,尔后又不见容于所发生的反右倾风波,难免遭受各种误解和掣肘,旋即在政治低压中被大时代的浪潮所呑殁。显然,他们都抱有庄严的理想,并执着躬行,但对残酷现实的拙于应变和无力扭转,亦深值吾人思考。

  他们,在命运被定夺之前,也许只是最一般的新闻工作者,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彻夜守望,办报成了他们唯一的理想之延伸;但最终亦不免肉体皆精神为办报而生、为办报而死。作为后来者,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起初是一个人,然后是一群自始至终为办报而生而死,以至遗世而独立的灵魂。

  因为独立,故不为世俗左右,亦不为强权所屈服,他们在灵魂深处所展现出的人格,是高洁和令人敬佩的。于是,回看当今在商业大潮的感染下,它迫使我们必须面对以下的课题: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报纸是否仍旧作为社会公器,为捍卫大多数人的权益而存在?抑或因为广告的巨大诱惑,它早已变为追求利润的工具?甚至在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剥落之余,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承担的报人?而我们又该如何来继承早期新闻人的理想?这些问题显然令人困惑。

  历史的推进主要来自所有力图改变现状的人,报人因得风气之先,往往成为向改革投石问路的马前蹄。但历史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它实际上是多年冲撞沉淀的成果;就此而言,任何一个从事新闻研究的人,自不可忽视对新闻史的深层探究。笔者从五四开启中国现代社会的钩沉出发,原以为可凭兴奋之情写作此书,但书稿完成之后,终不可避免为历史的沉重凭添一份难以言说的太息。在横跨两个世纪的八十年当中,中国报业始终处在社会倾轧和时代的摆荡里潜身折变,并且屡屡遭受逆境的试炼。

  海德格言:人生中可能性的地位比现实性还要高。毫无疑问,过程也许并不平坦,但跨越世俗成败的藩蓠本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因此我们应秉持这样的信念:在这条路上,已有众多前驱者无惧无畏地走过,我们,既是晚来者,总可以沿着前人的足迹行进;然后向他们曾经展示的理想和人格靠近,庶几无愧乎。

  本书取名《大报纸时代》,意旨报纸之大时代。盖因中国报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到晚近这些年,集团化的组建锐不可挡。但正如鲁迅于1927年为黎锦明的《尘影》题辞所言:“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因此,在一个群雄竞逐的“大时代”,报业集团是“由此得生”,还是“由此得死”?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感谢新闻界耆宿方汉奇先生为本书赐序,令我倍觉光荣和深感提携之情。我的学生彭珍梅、唐敏仪、张嘉雄、陈玉苗、吴冬瑜和林子漩,因着他们的努力,使本书内容更为充实详尽。这两年在教学和忙碌奔波之余,我对自己能够带领少数几个学生对学术产生微小的兴趣,实感到满足和快乐;他们之中,除了敏仪,其它几位马上都要毕业了,我为此感念不已。此外,汕大新闻学院院长陈婉莹和领导为我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使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本书在某种意义上言,乃记录了我的中国情;它是我十年前在未名湖畔神思积累的胸臆,今得以形之笔墨,诚人生快慰之事。惟书中不足处,尚望赐正。最后,仍要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陈微尘副总编辑对本书的厚爱,她的责任心和创意令我印象深刻。

  2004年岁末隆冬,我再次途经沙滩红楼,天空正飘着细雪,迷蒙中……

  五四,竟变得忽近忽远……

  胡兴荣

  2005.4于韩江之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