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一到五看深度撞击:成功击中 发回图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1:17 新华网

  “深度撞击”成功与彗星相撞后发回地球的图片。(NASA图片)

  撞击成功!(NASA图片)

  在无数人的热切期待中,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的行动获得了成功!而且,撞击的精确度非常高,“深度撞击”号还给地球传回了照片和数据,相信这些重要的信息将为人类研究彗星、太阳系的形成等提供帮助。

  一举成功:勇敢冲向目标

  综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联社、路透社等报道,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肩负重大使命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以大约每小时3.6万公里的速度,勇敢地向“坦普尔1号”彗星冲去,顺利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的行动。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透露,撞击器按照预先设想,撞击了这颗看起来很像泡菜的彗星的正面,撞击地点完全合乎预期,此次行动的目标顺利实现。

  得知撞击成功的消息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科学家们热烈地鼓掌、欢呼,无比兴奋和激动。

  其实,尽管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探测器撞击彗星,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其实早就胸有成竹,因为他们已经对“深度撞击”号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和核查,对其精确性信心十足。撞击之前,航空航天局发射主管奥马尔·贝兹就曾信心十足地表示:“7月4日,我们一定能顺利撞击。”

  两项成就:留下大坑+传回照片

  对“深度撞击”号来说,其实撞击行动将是非常“惨烈”的,因为撞击器携带照相机冲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后,将最终“牺牲”在这颗彗星上。不过,它在“牺牲”的同时也留下了至少两项重大成就。

  ·成就一:此次撞击给“坦普尔1号”彗星留下了一个大坑,同时在彗核表面造成冰雪和尘埃等四溅,借助天文望远镜观看,如同在太空中放“焰火”,十分壮观。

  按照科学家此前的设想,撞击器高速撞入彗核会引发剧烈爆炸,威力相当于4.5吨TNT烈性炸药,将在“坦普尔1号”彗星表面炸出深30米、大小如足球场般的巨坑。现在,还不知道撞击器在彗星上留下的坑到底有多大,但无论如何,这是人类探测器在彗星上留下的第一个印记,将被载入史册。

  ·成就二:给地面传回重要图片和科学数据。就在撞击器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后不久,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就收到了它发回来的图片。

  据悉,虽然撞击器最终会被彗星吞噬,但它携带的电子设备将一直传送图像和数据给探测器,直到最终消亡。

  同时,撞击发生之后,“深度撞击”母船也将在距彗星500公里处拍摄撞击的细节,母船自身也带有高分辨率的相机和红外分光计等精密观测设备。在爆炸的碎片击中自己之前,母船有15分钟时间拍摄爆炸的全过程,记录撞击坑的大小、深度、形状和内部结构,分析从彗核内部喷射物质的成分,并将观测到的宝贵图像和数据传回地球。

  三大意义:有助于揭开诸多谜团

  关于此次“深度撞击”行动,世界各地的不少“外行人士”颇为诧异,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人为制造撞击彗星的行动?事实上,科学家们的这一举动至少有三大意义。

  ·意义一:将解答长久以来人类对于彗星本身的疑问。科学家迄今对彗星的彗核结构及其物质组成知之甚少,此次”深度撞击”可以扮演探秘者的关键角色。

  ·意义二:有助于揭开关于太阳系的形成、甚至生命起源等诸多谜团。彗核内部的物质,人类从来没有观察过,也不了解。而这些物质是40亿年以前形成的,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质。所以,深度研究彗星,是探测整个太阳系的一部分,可以揭示太阳系的衍变。

  ·意义三:向彗星传递人类签名,此次撞向彗星的撞击器携带了一张刻录了62万名天文爱好者签名的CD光盘。这是美国天文组织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征集到的,据悉其中还有不少中国人的签名。

  四个步骤:从进入太空到深度撞击

  当然,要完成如此壮举,“深度撞击”号探测器经历了辛勤的“太空跋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2005年1月1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空站,“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搭乘“德尔塔II”型火箭成功进入太空。升空35分钟后,探测器脱离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展开并固定太阳能电池板,开始向自己的目标彗星进发。

  ·步骤二:在之后的几个月中,“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一直在进行太空飞行,离“坦普尔1号”彗星越来越近了。2005年6月,“深度撞击”号还观测到了“坦普尔1号”彗星上冰雪喷发的奇景。6月23日,“深度撞击”号进行了一次轨道调整,继续向“坦普尔1号”彗星急速飞去。7月2日下午,探测器再次进行轨道调整。

  ·步骤三:7月3日,“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的母船成功释放出撞击器。

  ·步骤四:7月4日,“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成功击中目标,与“坦普尔1号”彗星顺利相撞。

  五个问题:关于“深度撞击”及其后果

  问题一

  :关于为什么要选择“撞击”方式

  此次对彗星进行人为的“深度撞击”,是为了深入彗星内部结构,探究其内部的秘密。所以用撞击器在彗星上撞出一个大洞,同时用摄像机观察洞里的物质。

  问题二

  :关于为什么要选择“坦普尔1号”彗星

  之所以选择“坦普尔1号”彗星,首先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如果选择好几年才能出现的彗星要花费很多,而且飞船到达“坦普尔1号”彗星的时间相对较短。

  其次,这个彗星发现早,而且比较稳定,它进入太阳系很久,不会有很多新的挥发的东西。第三,该彗星有代表性,适合对所有彗星的研究。“坦普尔1号”的轨迹位置会经过火星和木星,相对合适作为被普通飞行器撞击的“靶子”,而且这个撞击地点也适合从地球上进行观测。

  问题三

  :关于是否会对地球不利

  此次“深度撞击”不会对地球造成不利影响。“坦普尔1号”是一颗运行轨迹不可能威胁到地球的彗星,这次的“深度撞击”也并不是要摧毁它,即使在彗星上撞出足球场那么大的坑,也不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形象地比喻说:“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一撞击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问题四

  :关于如何观测这次天文奇观

  由于“深度撞击”会形成焰火般壮观的景象,所以是一次难得的天文奇观。在美洲大陆的西岸,如果空气能见度足够好的话,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见证这不同寻常的一幕。

  对中国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来说,由于撞击发生在我国白天时间,所以肉眼几乎不可能观测到,因此,7月4日和5日的夜间观测非常关键,届时,人们可以尝试观测彗星撞击后留下的残片。

  人们用10公分以上口径的望远镜就有可能看到彗星的身影,但望远镜的放大倍数不宜太高,可用10倍-80倍的先行试验观测。

  此外,人们可以到网上浏览相关情况。美国航空航天局在网上实况转播“深度撞击”彗星的全过程,包括视频、图片和文字。可登录www.SPACE.com网站观看。

  问题五

  :关于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不少科学家都表示,此次“深度撞击”在人类历史上可谓首开先河,对很多相关研究包括进一步探秘彗星、太空、太阳系等都将有借鉴意义和帮助。(张春燕)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