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大国学班选拔考国学知识 国学院人士解读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6:1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5日电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创办国内首个国学院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应,在人大校内也引起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许多2004级本科同学有志于参与国学班的报考,人大校内网站发布了国学院教师及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对国学班招考事宜的回应。

  就业出路并不少

  答:国学教育主要是指运用国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精神人格与学术文化的全面陶冶,以培养出将高尚的文化修养与传统学术融为一体的人材,这些优秀的人材应是既具备传统学术文化良好资质,又掌握现代知识体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材。因此,从人材的层次来说,应是眼光远大,境界很高的人材。从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型、教学型人材,经过博士阶段的深造,在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政府部门胜任教学与学术研究的高级人材。另一方面,国学重在基础素养与应用的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材可以在汉学交流、文博管理、文案策划、编辑出版等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所谓就业困难的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为什么要采用本硕连读的六年学制

  国学班的六年制的本硕连读是作为一项基本的学制规定下来的。这是基于国学班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不是人为地强行设定。国学要学习中国几千来的学术文化,涉及传统的经史子集,以及西方的学术文化,范围相当广泛,难度也较大,因此,四年的学制显然是不够的,就像有的医学专业要学习六年甚至八年一样。从学生方面来说,六年本硕连读应当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可以强化专业学习的连续性,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通过六年高效率的本硕连读,不必为考硕而耗费另外的时间,还可以减少从本科学习到硕士学习期间的磨合时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国学班的学习内容与课程

  答:完全可以。六年制国学班的课程设置应当依据国学教育的特点,采用既有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理念,又具现代教育方式的课目设置,以提升国学教育的水平,使国学教育成为应对全球化语境,走向开放与未来的一种素质与文化兼融的教育模式。拟分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一二年级阶段);第二阶段(三四年级阶段);第三阶段(五六年级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课程内容既由低向高;又保持内在的联系,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

  从课程结构来说,国学班的课程主要包括国学基础知识、国学精神意蕴、国学治学方法这三大模块。

  一、国学基础知识,是指传统的文献学与文字学之类的基础知识。这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基础与门径;

  二、国学精神意蕴,是指国学的形而上之道,是国学中的精华。主要指中国优秀的精神文化,包括各种思想史与哲学史、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中国传统艺术等,它通过经史子集的元典及其阐释而得以昌明与弘扬;

  三、国学治学方法,是指整理与研究国学的一些基本的技能与方法,除了传统的训诂、校勘、辨伪等功夫,以及文史工具书的检索外,还应包括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治学方法,如实验心理学,实验语言学等,以及现代电子网络的文献检索技能。为了使学生掌握西学的历史与现状,对于外语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通过外语水平的提高,加深对于西学的理解与造诣,从而奠定中西会通的基础。国学班的学生在六年中,始终伴随着这些课程的学习与陶冶,以达到培养人格,钻研学术,完善道德,造就人材的目的。

  国学班选拔要考国学知识

  答:国学班的招生将在2005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后进行,以转专业和重新选择志愿的方式,同时组建2004级和2005级两个年级。

  具体说,2004级国学班将采取校内2004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选拔考试,以转专业方式组建。学校将在6月底之前面向2004级全日制在校生发出组建2004级国学班的通知,欢迎2004级在校生在新学期开学后一周内自愿报名,参加国学院组织的选拔考试,经国学院审批同意后,以转专业的形式组建20-30人的2004级国学班。

  2005级国学班将采取新生入校后重新征集志愿进行选拔的方式组建。学校将在向2005级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发出欢迎重新选择志愿参加国学班选拔考试的通知,在2005级新生入校后一周内,在所有专业的新生中鼓励具有国学研究兴趣和国学知识基础的新生,报名参加国学班的考试选拔,经国学院审批同意后,组建30人左右的2005级国学班。

  国学班选拔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国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分原著与理论两部分,本着重在参与的思想,应当说不会太难。我们不主张采用偏题与难题的考试来选拔,而是重在基础知识的考试,同时顾及学生本人的求学兴趣与志愿。因此,还将通过面试来最后决定录取与否。面试同样是一般的问答内容,不会太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