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敕勒川博采之一:走进今日敕勒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6:35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5日电(记者丁铭、赵海军)“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中所说的阴山,就是现在的大青山,它东起灰腾粱,西至乌拉山,北部是大草原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连,南有土默川,东南部的蛮汉山又与晋西北山水相连。大青山如横亘在内蒙古高原上的一条巨龙,自古就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大青山“宽厚”的“臂膀”内,“怀抱”着一块阡陌纵横、林网密布、河渠交错、瓜树飘香的大平原,这就是《敕勒歌》中提到的敕勒川,即现在的土默川平原。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就坐落在古老的敕勒川上。春暖花开、杨絮纷飞之时,记者一行驱车3000余公里,历时半个月,对呼和浩特9个旗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采访。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无不显示出如今的敕勒川,正经历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焕发出勃勃生机。

  呼和浩特市北枕大青山,南濒黄河水,东依蛮汉山,西临草原钢城包头市,西南部与鄂尔多斯市所辖的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辖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9个旗县区,总人口为258万。

  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市东郊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并创造了远古人类的文明。从战国时起,历代政权先后在这里设置州郡,鲜卑拓跋部还在这里建立了北魏政权。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是中原汉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丝驼之路”的起点,昭君出塞的地方。

  呼和浩特市还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据史料记载,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贵族阿拉坦汗在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动土建城,该城建成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由于这座规模极大的城池在巍巍大青山的辉映下,显露出一派苍郁的生机,因此,当地蒙古族人民便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库库和屯(呼和浩特的谐音)”,意思是“青色的城”。

  17世纪30年代,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归化城东北修建了一座供满洲八旗军驻扎的城池,命名为“绥远城”。当时人们称“绥远”为新城,称“归化”为旧城。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将“归化”与“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1929年,国民党政府将归绥县升市,定为绥远省会。

  1937年,归绥市沦陷日寇之手,日本侵略军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恢复归绥市名称,仍为绥远省会。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宣告和平解放,1954年4月,中央决定撤销“绥远省”建制,同时取消“归绥市”旧称,恢复原蒙古语名称“呼和浩特”,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并定为自治区首府。从此,呼和浩特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在半个多世纪里,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高举团结建设的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为创建全国第一个模范民族自治区做出了首府城市应有的贡献。同时,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旧中国留下的满目疮痍、贫困落后的塞外消费型边陲小城,建设成一座政治安定、民族团结、文化发达、科技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城。

  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呼和浩特市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呼和浩特市不仅处于自治区“两带一区”、“蒙中经济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是国务院颁布和正式命名的全国62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沿边开放城市和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还是国家开发黄河上游4省区及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员单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给呼和浩特市的大发展、大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市委书记韩志然介绍,如今的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首;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以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乳都”越来越令人瞩目,以汉鼎光电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电子基地初具雏形,以石药集团为标志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生物制药基地基本形成,以托克托电厂为支撑的“塞外电都”正在崛起……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呼和浩特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走进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我们不仅聆听到这片土地的历史足音,还感受到这里新时代前进的脚步。走进今日敕勒川,我们目睹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大都市,正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崛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