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高中新课改迎来“期末考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09:25 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7月6日电(记者张晓晶)自去年秋季开学起,山东高中新课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新课改也迎来了期末考试。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高中老师至今对新课改仍有疑虑,新课改在配套措施方面尚未达标。加强操作性,完善配套措施,是达到课改目标必须补上的功课。

  考试写短信,教学气氛明显改变

  实行新课改以后,给师生最明显的感觉是课堂教学的气氛明显变了。山东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教研组组长石晶说,新课改实施后,备课方式和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使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研组的备课由过去的“通大纲——通进度——通习题”,转变为“获取资料——研讨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观摩示范课”。可以说,现在老师不研讨就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观摩就不知道如何上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石晶等任课老师说,课改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明显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明显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明显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明显强了,课堂学习气氛明显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显密切了。语文课以前总是把一篇文章肢解为句、词、字,强调知识点的记忆背诵,现在更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解读文章,比如开辩论会、演讲,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山东实验中学高一老师龚红戈说,结合新课标要求,新课改学段考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械记忆的少了,考查能力的多了;抽象分析的少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多了;标准唯一的答案少了,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多了。高一第一学段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新年将至,你要给同学发短信送上祝福,在这则短信中运用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使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格,80字以内。这道题目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考查了学生修辞的运用和想像力。

  课改配套措施尚未达标

  尽管课改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老师们还是有很多担忧。据有的高中校长反映,按照新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表没问题,但是大多数学校操作起来达不到要求。老师们普遍担心,过去普通高中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各科配套,教学进度衔接得比较好;现在,教材衔接不好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如,济南市数学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教材,物理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由于各出版社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材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有的内容在物理课中讲到了,在数学课中还没讲到,不利于学生综合掌握、利用所学知识。

  山东实验中学高一数学教研组组长龚红戈说,“教材滞后,一线老师看不到全套教材,像瞎子摸象一样,心里没数。”

  老师们呼吁,目前教材的编写质量差距太大,应该加强对教材编写的质量管理,让教师尽快选用到高质量的教材。他们建议,将高中三年的教材内容统一设计、规划和编写,以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便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材应先在小范围内试点,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再大范围使用。课程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吸收一线老师的意见。

  课改一年,部分校长仍在观望

  山东实验中学校长刘堃一直是新课改的积极实施者,但他仍然担心,“如果高考考砸了,没法向学生和家长交代。”目前山东部分学校仍然在等待观望,也有的还在按旧教材授课,很多学校并没有进行模块认定。部分高中校长认为,只有高考招生制度配套改革,才能调动高中实施课改的积极性。山东实验中学教导处主任林昭军等建议,高考题目设计应该重过程、重方法,考出学生的能力,体现开放性、创新性特点,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

  山东部分高中教师认为,如果各所学校都搞课改,肯定对教学有促进,而且能降低学生的升学压力,理想化的课改模式完全可以完成现实,但是如果社会不参与、不进行有效监控,只靠校长推动,课改很可能流于形式。他们建议,切实加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对部分实施课改信誉好的学校加大保送生和自主招生比例。教育行政部门增强对新课改的监督作用,成立专门的新课改实施评价及监督机构,监察推进学校实施课改。刘堃认为,当前,急需寻求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招生模式,加大政府参与力度,建立合理的社会评价制度、校长评价制度,甚至可以采取财政拨款倾斜制度,对实施课改的学校予以支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