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朱维娇:在“第九世界”建所大学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3:10 公益时报
  “我现在并不想出名,我只想引起社会的关注,早一点把学校建起来。”朱维娇说着,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泣不成声。

  朱维娇家在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两料村,但她教书的地方是敖里村。两个村之间步行需要近4个小时的路程,路的两旁都是森林,让人颇有不安全感,这一点一直是让朱维娇的父亲忧虑的事。

  两料村和敖里村都处在黔桂交界的月亮山区,这里被当地人戏称为第九世界。他们说,中国本来就是第三世界,贵州又是中国的第三世界,月亮山区又是贵州省的第三世界,合起来他们正好是第九世界。

  村里唯一的教师

  朱维娇大专毕业后,到乡校站报到等待安排工作。她告诉乡校站站长,自己要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站长就向她介绍敖里村的情况。敖里村是一人一校的地方,那地方很穷,山路也不好走。交通闭塞,姑娘嫁不出来,外面的人也不到那个地方去娶媳妇。朱维娇不为所动,坚定地点了点头。

  父母知道朱维娇到敖里村教书后很惊讶,父亲问她:“是乡教站安排你去的吗?”朱维娇说:“不是,是我自愿去的。”父亲急了,冲她喊:“明天我到教站去,叫他们重新调整!”朱维娇抢白道:“我已决定了,你去说也没有用。”那天晚上父母跟她说了好多好多话,她还是没有动摇,“我的事情谁也管不着!”她给父母甩下了这句话,就不再吭声了。

  第二天,父亲去了乡教站,教站也同意调整,可朱维娇不愿意。夜里父亲整夜都在骂她:“这个家不是你的家,这么大的姑娘不当家,还要往山里跑,害我辛辛苦苦培养你读书……”

  朱维娇回忆说,“当时我一句话都不说,我就想,给他骂两天,等我走了,他就骂不着了。我这样安慰自己,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不顾家里人的极力反对,2003年8月24日,执拗的朱维娇还是成了敖里村唯一的老师。

  建所大学校的梦想

  朱维娇的父亲20多年前曾经在敖里村当了13年民办教师,后来被转成代课教师以后,他放弃了教师这份职业,回家做了农民。他在敖里村的时候,发动当地群众将原来在村边的学校移到了目前的村子中央。

  学校的教学楼是一栋二层楼的木架子,一块木板都没有装。夏天地面潮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蛇钻进来,而且这样的环境也很容易生病。整栋教学楼破破烂烂,教室里的墙板是用藤子捆的,连最基本的门窗都不具备。

  看着这个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朱维娇头脑里盘旋着:“我在这里建一个大的教学点行不行呢?”她找到该村支书、村长,询问他们村里还有没有杉树,有多少,还够不够建一所学校。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村的树多得很,就是没有人带头。一旦开工了,就是资金的问题了。”

  朱维娇找到乡党委书记罗朝明,表示自己要在敖里村建一座大的教学楼。罗朝明同意了她的做法。

  2004年2月,朱维娇开始着手建校的前期准备工作。她召集村干部、各组组长、部分乡干部、教站工作人员一起吃饭,公布了建校的事。

  为了得到村民的支持,和大家搞好关系,朱维娇想尽了一切办法,比如请村民们来学校吃饭,或到村民家中,和他们喝油茶、拉家常,你来我往,大家有说有笑。

  四处筹集建校资金

  确定了建校的方案后,就是钱的问题——立房架需要钱,装房子要钱,盖房子买瓦也要钱。特别是盖房子的瓦要从100多公里外的榕江县买过来,运到一个叫另里的小寨,再以每100斤12元的价格请人挑到敖里,成本增加了近两倍。一斤重的小小一块瓦需要近3角钱才能送到敖里。在各种建校费用中,除了柱子和木板的费用外,木工、瓦等花费还要一万多元。

  当地群众没有钱,村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靠卖粮食,收入微薄,而这些收入又主要用来购买油盐。“村里的老百姓宁愿给你出几天的义务工,也没有谁能够为你出钱。”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说。

  乡政府也没有钱。罗朝明书记介绍,自从农业税取消以后,乡里财政每年只有上级返还下来的18.3万元的税收,离乡里正常支出所需要的83万元尚有很大差距,乡财政实在拿不出什么资金来帮助朱维娇。

  而朱维娇作为一名代课教师,每月的工资也只有180元,靠什么建学校呢?她想到了小额贷款。她写了一份要贷2000元养猪款的申请,还请乡教站的梁站长一起去信用社贷款。信用社工作人员看她是一个代课老师,工资太低,担心收不回账,不愿贷款给她。她闷闷不乐回到学校,非常苦恼,吃不香,睡不着。

  “我到哪里找钱呢?有谁能帮助我呢?我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钱,真有点走投无路。”

  最后,她还是硬着头皮回家。一进门,父亲就招呼她:“回来了。”她知道父亲不反对自己了。刚开始回家时,朱维娇什么都不说,更不敢说建校的事,后来她回家的频率越来越高,抢着帮家里做农活,和父母拉家常,累得半死以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敖里学校。

  离建学校的日子越来越近,她最后下定决心把建校的事说给父母听,还特别提到“建校对我转正有很大的帮助”。一说到转正,父亲就毫不犹豫答应为她资助建校的资金。她高兴极了,心上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父亲真好!”这样她得了1500元立房架所需的钱。

  让梦想成为现实

  2004年5月份,村干部组织群众砍树,乡所属单位一共捐了2000多元,村民们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房架立起来了。接下来还得要钱,去哪里找呢?“我得另想办法,我不能再回家要了。”

  今年3月份,朱维娇发现敖里的村民买货物都要到20里之外的一个集市上去购买,她就请木工把学校后面的柴房装修了一下,清理出大约2平方米的一个小空间专门卖货,她把这里命名为“敖里小学勤工俭学部”,以200元起家,慢慢滚动发展。目前已经积累了2000多元资金。

  4月份,乡党委书记罗朝明和乡长吴雄到县教育局争取到了7000元的盖房资金,朱维娇顺利地把新教学楼盖上,但楼板、墙壁的装修问题还没有解决。

  曾经有人把朱维娇老师的故事贴上网络,因此收到了贵州遵义市的一笔500元的捐款。5月3日,来自杭州的李江、杨琦夫妇为朱维娇捐赠了1000元,来自西安的摄影师彭祥杰也捐了200元。

  5月11日,朱维娇告诉记者,用这些捐款,再加上开商店赚来的利润,一共投入了3000元,房子已开始装修了。

  6月底,朱维娇说,学校终于建成了,她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朱维娇:在“第九世界”建所大学校(图)
作者:黎光寿

  (来源:公益时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