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志君、林木子谈DV的自由空间与电视播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3:23 人民网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2005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作品展播活动已经开始,欢迎各位网友点评,如果你身边有值得记录的事情,如果你正好手头有一台DV不妨来参加我们的活动。针对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正好折射出了国内DV的一些问题和现状,我们开办了《DV创作大家谈》,有请从事DV创作的专家学者来作客。今天的两位嘉宾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台编审委会委员,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张志君先生。[10:27]

  [张志君]:

  各位网友大家好。 [10:27]

  [主持人]:

  这位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国视DV SHOW》栏目执行主编林木子女士。 [10:27]

  [林木子]:

  大家好。 [10:28]

  [主持人]:

  欢迎二位到来!现在DV创作已经非常普及了,以前也许是一种时尚的先锋的艺术,现在有很多老年人都加入到DV创作队伍中来。DV的创作和电视播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抛开技术因素不谈,有一些DV作品不能上荧屏是什么样的原因呢?[10:28]

  [张志君]:

  我来之前已经浏览了这期的主题,DV的自由空间和电视播出,这个是非常扣准今天谈的主要的话题。除了刚才说的技术上的因素,我归纳为电视台对DV作品的技术标准,其实电视台除了对DV作品的技术要求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这是很多网友特别是喜爱DV创作的网友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在这里我稍微展开说一下。[10:29]

  [张志君]:

  电视台作为一种特许运营的大众传媒机构,在咱们国家不是说谁都可以办电视台,这是国家经营的。对于这种比较经典的大众传媒机构,需要媒体承担把关人的角色。具体到DV作品的播出他要控制,首先是技术标准,实际上刚才主持人说抛开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有的时候也比较重要。来之前我还真浏览了一下现在的DV创作,如果达不到清晰度500线以上,电视台是不能播出的。现在的DV设备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也不是咱们要谈的主要问题,我把它轻轻带过,就是说技术标准是有的,我们现在抛开。[10:30]

  [张志君]:

  除了技术标准以外还有其他的标准,比如说艺术标准。艺术标准可能很多网友朋友听了之后会觉得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说艺术这个东西是很难有标准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咱们谈的是DV作品,是影像艺术,还是有标准的。但是这个标准不是把DV创作者的创作框死,而是大家都认可的规范,包括影像语法等语言,这个方面我想DV作品的初学者或者刚拿起DV机进行创作的大学生朋友在这个方面可能还需要多了解一些有关方面的基本知识,比如说影像语法和布里空间的真是语言是有距离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俯拍和仰拍。比如学英语,我用英国人的语言和英国人交流,作为一个DV创作者拿起DV机创作的时候需要了解基本的东西,才能和其他的欣赏者和创作者进行交流,从这个角度说电视台是有艺术标准的。创作的主体不是体制内的创作者而是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还是需要有艺术标准的。这是一个方面。[10:31]

  [张志君]:

  第二个方面就是文化标准。可以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或者说意识形态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前咱们可以谈完艺术标准要谈政治标准,或者要先谈政治标准,现在谈文化标准。文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人类的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现在特指精神文明的成果。文化又分共性文化和非共性文化,共性文化主要指科学技术,分共性文化又分成在一定阶段的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电视台对意识形态文化由于咱们国家现有的特点是非常看重的,在这个方面国家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具体说国家广播电视管理总局和中宣部在这方面都有一些规定的。比如说在去年的6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发了一个《关于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播放DV片的管理通知》,对哪些作品不能在电视台播,哪些DV作品在电视台播要慎重,提出了四不准三慎播。[10:33]

  [张志君]:

  很多的网友不知道这个通知,我和大家说一下,四不准是题材晦涩的,内容消极的,格调不高的,内容导向存在问题的都不准播。三慎播是涉及民族、涉及宗教、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要慎重播出。这些问题是有关方面的最高管理部门作出规定了,这个我们作为电视台媒体要遵照这个规定。传统文化和标准和意识形态文化的标准都是有一些标准的。如果符合这些标准,我想在电视台播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10:35]

  [张志君]:

  今天访谈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由空间和电视媒体播出,实际上是一对控制和反控制,相互博弈的一种关系。我想在任何社会、任何艺术品类、艺术形态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就像原来的文化创作自然主义,法国的左拉,他也是有角度的。现在两台摄影机对着三位,它不可能是纯自然的,真正的自然是大门口设置的那台监控出入人员的摄像机,那个是自然的。作为一个媒体来说,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个应该适度的把握。[10:35]

  [主持人]:

  张先生从非常宏观的领域来讲问题,特别是上升到了自然美,有一些哲学的高度。林女士,您是作栏目的执行主编,从《国视DVSHOW》这个栏目来看,什么样的作品会被各种各样的理由挡在电视荧屏之外?[10:36]

  [林木子]:

  我会从具体的实践操作的角度来谈,我们在电视播出时的手法和标准。我们这个栏目是在5月9日播出,开始策划这个栏目的时候,想给DV作品提供一个展示展播的平台,开始这个栏目的定位我宁愿把它叫无栏目定位的定位,没有任何的限制,只要是符合我们电视台的一些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的一些政策,可以播出的话我们都会播。这里面也不是完全没有标准的,张老师刚才从宏观的政策、从理论的角度谈了一下标准。我们具体做的时候也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考虑的,一个是技术标准这个方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声音的标准,一个是画面。声音至少做到清晰,画面张老师也谈了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做到清晰。这些是技术的两个方面。作为教育电视台来说,技术这个方面可能比央台可能要低一些,因为技术被挡住的作品比央台会少一点,但是在我们作出没有播出里面也占了很大的量,很多给我们投稿的邮寄过来的作品提供的是VCD,我们转过来画面非常差,基本上不能用,至少是DVD的话我们才能用。DV带是最好的,或者是PT带。[10:38]

  [林木子]:

  再一个是从主题这个角度,刚才张老师也谈到国家有一些政策,不准的慎播的,我们在征集作品的问题中也发现有另类主题的,比如说有反映同性恋主题的,这个肯定是不能播出,还有一些色情的、恐怖片、反映一些多角恋爱的,学生作品中有一些,社会作品中也有一些,这些从主题把关的角度不能过。还有一些是边缘主题的,比如说涉及下岗失业人群、流浪儿童,我们严格意义上都不播,这个我们认为属于慎播的范围,现在我们栏目才开始尽量的不碰它。这个是从主题的角度。[10:38]

  [林木子]:

  还有一个是艺术标准,刚才张老师也谈到了艺术标准。我们这部分具体在操作艺术标准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把握的,一个是剪辑,后期的剪辑。我们不要求要像专业电视台的严格剪辑,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规律,基本的要求是要有节奏,不能台慢,我们现在收到的很多DV作品就是一个长镜头,从到拍到尾,后期没有任何的画面剪辑,这个肯定是不能用的。从剪辑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它还没有用影像来说话。他没有用影像语言来结构我这个片子,或者来讲述我这个故事,一直就是长镜头下来。我可以举一个片子,我们收到的北师大的学生拍的一系列的作品《山村人家》,他是暑假回家以后发现身边的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或者他觉得比较值得记录的事。他选题非常好,有爱唠叨的奶奶、信基督的婶婶,但是他记录的时候没有用画面来说话,就是一个镜头对着她,奶奶就从头说到尾,婶婶也是。[10:39]

  [主持人]:

  完全是用声音,用采访来结构片子? [10:40]

  [林木子]:

  对,完全就是一个同期采访,没有任何的变换。这些选题都非常好,我们不能播出非常可惜。像这种片子应该怎么来做它。比如说信基督的婶婶,我当时想这个婶婶目前生活在山村里,可能目不识丁,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但是为什么对基督教这么崇信,应该从平时信基督的行为和表现,比如说她作礼拜,每天做祈祷,定时和周围的信基督的人搞一些活动。用具体的画面和影像来记录这个事,给人很有信服力的说这个婶婶确实非常的信基督。[10:40]

  [主持人]:

  就是用原来写文章的状态到现在的状态。 [10:41]

  [林木子]:

  对,奶奶也是这样,应该关注她的生活,关注她老年人的生活,她唠叨可能是交流的方式,她想和别人交流,没有人和她交流,她可能自言自语也是一种生活,从她生活的一点一滴来表现她,我们这个DV创作者还是比较初步的,他发现了一些选题想拍,但是不知道怎么拍,不知道用影像来说话,所以用同期。这个涉及到下一个把关,很多的DV中给我的感觉音乐用得太多,从头到尾贯穿了音乐,用得太滥。[10:43]

  [主持人]:

  在该出来的时候出来。 [10:43]

  [林木子]:

  对,还有解说词从头到尾用,他不知道用电视的语言,用画面、用同期,很多的东西可以用同期声来表达的,但是他一定要用解说词来说。这个是我们在后期把关的时候,有一些觉得很好的主题,但是没有很好的表现它,这个方面信息的东西还很多。[10:43]

  [主持人]:

  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话题,有一些作品用了画面的东西,但是用了大量的处理了的照片,把照片用特技变幻,DV影像,大量的用编辑软件的特技去变幻,很多的网友觉得这个样子的才是好的作品,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10:44]

  [林木子]:

  用图片还是照片来做特技,这也是一种电视语言的一个方面,但是我觉得DV作品或者电视语言不能完全依赖特技,依赖图片,一定是很现实很实际的拍摄到一些画面和东西,这些是最珍贵的东西。那些东西技巧要慎用,必要的时候才用。我们很多高校里面送过来的作品也有这种现象,没有具体实际的画面,都是图片,一下子拍下来,都是特技。这些作品我觉得可视性是不高的。[10:45]

  [张志君]:

  这个问题和您刚才提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初学者写文章,不知道二位有什么感触。尤其是刚刚拿起笔,稍微掌握了一点点技巧以后,会尽自己最大的所能把华丽的辞藻和修辞都用上,作为初学者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用各式各样的特技做各式各样的画面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但是真正的达到创作的自由还有很多,DV创作的自由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哲学上说的自带的层次一个是自为的。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如果把握了规律之后,就像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文章就是自由,否则就是自己的自由,如果拿到大众传媒作品进行播出和传播的时候,把关人就要考虑了,你这个东西作为自我欣赏可以,作为公众欣赏就要考虑一个度。[10:46]

  [主持人]:

  就是说DV创作是有意思的,但是你要拿出去播的时候,涉及到别人的观赏,别人的观赏是有自由的。不能让人看一个长镜头和一些主题的叠加。剥夺了别人观看的自由。[10:46]

  [林木子]:

  这个涉及到DV本质的问题,DV是用来记录还是用来创作。我觉得确实是DV是一个很自由的东西,从技术层面来说,它是为个人所掌握,现在的技术越来越普及,技术方面是自由的,再一个是创作方式的自由,DV可以用来剧情片的创作,可以用来纪实、纪录,究竟我们用来纪录比较好还是用来剧情片的创作等等,我觉得DV的本质、DV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录的特点,而且是为我们每一个人所掌握。所以能够实实在在的纪录下来身边的一些影像,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你用一些图片和特技来加工,这个我觉得是很假的东西。[10:47]

  [张志君]:

  苏东坡有两句诗说的人的审美,但是对于现在的影像审美也有关系,他说“年老簪花不自羞,花应惜上美人头”。这个还是度的问题,和传统文化和生活在这个地理空间的民族时代积淀下来的已经是集体无意识的审美是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的扮酷和玩特技的方式在西方是比较可以接受的。好莱坞最近的大片都是在玩数码技术,但是中国还是接受有一定层次和度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话过犹不及,这个可以用,但是超过了度还不如不用。[10:52]

  [主持人]:

  好莱坞已经形成了工作流水线,DV创作者如果模仿的话不如纪录实实在在的影像更容易,更能达到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的目的。我们刚才谈到了电视台对DV选择的宏观和具体操作上的标准。就二位的感觉看,中国国内的电视台的DV的栏目或者说节目,对于这种DV选择的标准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手持DV的民众,他们自己拍摄的一些想法,如果电视台更需要这样的,会有更多的人拍这样的,有没有这样的一种趋势存在?[10:52]

  [张志君]:

  其实这个东西还是牵扯到传统媒体,电视台属于传统的大众传媒,它有一些功能,信息、教育、娱乐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媒体对时尚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媒体和时尚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追随时尚,我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专家委员会委员,我们前几天审看了他们的栏目,在总结的时候我说了很详细的东西,我觉得那个里面有一些问题有一些普遍性,就是媒体和时尚的关系,一些评委都是高层次的评委,他说为什么每一个栏目里面主持人和孩子都有一个动作“耶”,评委看了之后起鸡皮疙瘩,这个不是不能用,但是30多个节目都用就比较麻烦了,这个就是媒体和时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它追随时尚,但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媒体,像人民日报或者中国教育电视台,不仅是追随时尚而是引导时尚,我要怎么样引导时尚?我通过我的编辑语言和编辑思想体现我具体的编辑运作,编辑出来的作品,拿出来播的作品是一种无声的号召,这些作品可以在我电视台播,我没有明确说哪些作品不能播,但是我已经用行动表明哪些可以在电视台播,这就是一种引导,但是这种引导力究竟有多大,现在可以心平气和的说,电视媒体也好,纸面媒体也好,在网络的冲击下,它们的力量已经减弱了,很多人拍DV是自娱自乐,早期的DV作品是走电影方面的,不是在电视台播出,贾樟柯号称中国DV之父,他开始就是拍电影。电影在电视台播出的几率不是很大,搞电影创作的人往往不是以在电视台播出为他的终极目标,所以在网络播出在电视台播出究竟引导时尚的影响力有多大,这个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0:53]

  [林木子]:

  其实现在DV作品走到电视上这是一个趋势,随着DV本身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不断的成熟肯定是会有越来越多的DV作品走上电视。我想说的一点是DV创作者不要受到电视播出的左右。DV有它自己的很宽阔的舞台和它自己的本质特点。电视的播出仅仅是它的一个出口和渠道而已,不是唯一的渠道。现在很多DV作品可以在俱乐部里进行交流和播出,或者在家庭里面播出,几个朋友在一起观看和交流,这也是一种方式。我觉得电视的播出不要成为左右DV创作者的唯一的一个渠道或者说唯一的选择,根据我们现在电视栏目的播出情况,我觉得现在很多DV在电视栏目播出主要是从栏目的一些规范,它的一些规则来要求来裁剪DV作品,比如说有很多民生新闻的栏目,选择的就是一个民生新闻的DV作品,根据它的栏目的要求来裁剪DV作品,还有一些纪录片的栏目可能会根据自己栏目的要求来裁剪DV,真正很自由的给DV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还没有,所以我觉得不要受到电视播出所左右,不要失去DV本身的很自由很个性化的很创造性的本质特点。[10:55]

  [主持人]:

  我们再把话题转到大众传媒这一块。大众传媒这一块可能很多您说的很自由的作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进入到大众传媒的视野,进入到大众传媒视野的作品,就《国视DVSHOW》而言的话,什么样的作品是最受普通老百姓喜欢的,他们最喜欢看什么样的栏目?[10:56]

  [林木子]:

  DV和TV之间确实有交叉和重合的地带,不是说所有的DV作品都不能在电视中播出。有一部分DV作品肯定是可以在电视里播出的,在电视里播出的DV作品首先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主题的不断主流化,主题要走向主流。再一个是后期编辑不断专业化,我们电视台在后期收到DV作品的时候,我们不是一点编辑没有的,还是有一些编辑加工的。可能我们的编辑会根据主题表现本身对这个后期的编辑进行调整,当然我对我们的编辑是要求编辑最小化原则,尽量尊重它的原创,但是有时候不得不作出一些编辑,大众电视有自己的规律,还有很重要的就是电视的看点,老百姓喜欢什么节目。[10:57]

  [主持人]:

  能够入到电视台的大框子里面的,什么样的作品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 [10:57]

  [林木子]:

  关注老百姓身边的事,类似与现在的民生新闻的,这些东西比较受一般的老百姓欢迎,再有就是娱乐性的东西,一些DV创作者利用DV进行实验性创造性的东西,娱乐的搞笑的比较受欢迎,真正关注民情民生的不受一般老百姓关注,但是会受到社会的精英阶层、知识阶层关注,我们现在选材不仅要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胃口,关系老百姓身边事的可以播出,娱乐的搞笑的可以播出,关注民生民情的只要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播出。[10:59]

  [主持人]:

  本身就是多元化的。 [10:59]

  [林木子]:

  对。 [10:59]

  [张志君]:

  今天探讨的这些话题都很有意思。我想电视台播出的栏目最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六个字,第一是好看,你拿到大众传媒去如果非常晦涩,很高深的东西,太阳春白雪了也不行,好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王国维过去说写诗词作文章三重境界,这是第一重境界,达到了就是好看。第二重境界是耐看,就是要有深度的东西,刚才小林说的要有一些引起社会精英阶层注意的东西,或者让非精英阶层的人士能够看了以后有一点点的思考,但是我觉得这个是王国维说的第二层境界,就是耐看,一个好的电视作品和节目除了好看还要耐看,这个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好看,就是养成一种约会意识,你和你的非常亲密的朋友,在每隔一段时间如果不见一次面,就会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一个成功的电视栏目或者一个成功的电视系列作品,如果达到别人和你有一种约会意识,比如说每天中午12点播出这个节目,这个时候哪怕我有别的事情能推都推,腾出时间来看这个节目,这个就是成功的。[11:01]

  [张志君]:

  这六个字做到非常难,最大的难处就是您刚才说的这个问题。大众传媒是以点对面的传播,这个最大的难处就是众口难调,各个电视台也不断有专家批评,为什么电视台都播电视剧,十八个上星频道在一个时间都播《天龙八部》,一个就是最大的公约数,可能还是娱乐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用美国的美学家苏珊·朗格的话说就是易碎,就像快餐迅速饱腹但是没有均衡的营养。电视台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我给观众奉献什么作品可以既叫好又叫座。如果报纸办得特别的阳春白雪特别高雅,只有一个人爱看,这个报纸可能就该那什么了。如果这个报纸办得特别好,特别有竞争力,这个是最理想的。我们电视台也是这样,这个确实很难,不过可以和网友报道一个好消息,分众传播时代的问题我们已经通过付费频道解决了,我们马上就要上一个早期教育频道是付费的,可以解决一些直接的点对点传播的问题。[11:02]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分众的到来,也涉及到电视台同业之间的竞争,在电视台的DV栏目,是不是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分化,不是简单的电视台的DV栏目的概念,而是一个分化的DV栏目,一部分的作品可能是精英阶层比较喜欢的,一部分比较娱乐的民生的作品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喜欢的,包括一些省级的电视台,正在酝酿筹备一个DV专业频道,业界人士来看同业竞争导致的这种分化会在以后的这几年出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11:03]

  [张志君]:

  我觉得频道专业化实际上是一个老话题了。前些年讲频道专业化、节目品牌化、栏目精品化。其实频道专业化可能最早起源于一种传播理念,以前的转播是大众传播,美国有一对夫妇是专门研究人类文化学的,他们总结出人类文化传播有三个阶段,早期的传播是人际传播,早期是没有大众传媒的手段的,后来有了传播媒介,最早是报纸、杂志、书籍、出现电波介质的是广播、电视,现在使用网络,现在又有大媒体,就是所有的IPTV这种大媒体,但是不管是人际传播也好,大众传播也好,还是泛传播也好都遇到一个问题如何使传播更加有效。早期可能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以量取胜,不管怎么着,不管有多少人在看。比如在中国,中央电视台1套号称有10.25亿观众,这个是以量取胜,现在市场营销讲究细分,就要考虑由原来的宽播转成窄播,这个概念就是分众传播。[11:08]

  [张志君]:

  在咱们国家确实遇到一个问题,咱们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些错误的事。现在付费电视频道是分众传播最好的模式,为什么推不下去呢?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推进者往往把数字付费电视混在一起,让老百姓放弃某一个电视交一笔钱,这个遇到了非常大的反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原来交5元,现在不收你钱你可以随便喝,这个就非常踊跃的喝这个水了,原来不交钱,现在要交了,很多人就考虑是不是要喝这个水了。原来我看到展览会有很多免费的材料,所有人都拿。[11:08]

  [主持人]:

  分众还是遇到了付费这个难题。 [11:09]

  [张志君]:

  对,还有一个是老百姓的胃口已经是培养起来了,像我们这种40岁左右的人可能和10几岁的孩子,我们说人的真实的胃口不一样了。孩子非常喜欢洋快餐的,但是我们不会考虑。从口味的角度来说我吃那个东西不合适,不习惯。中国付费电视和免费电视的区别是,免费电视的习惯已经培养起来了,看最大公约数的娱乐的、搞笑的、电视剧已经起来了,确实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要想做正确的事情确实比较难以这种情况下各个台和各个上星的频道确实是在这方面努力,各个台都在打分众传播这个台,比如说体育频道、公共频道、经济频道,中央电视台比较明显,把十几个频道都有商品名,主观愿望很好,但是客观效果怎么样呢?有专家评估,实际上这种分众传播免费频道效果不理想,都是小专业大融合,专业只是一个号召和旗子,干的还是大融合的事情。都是在播电视剧。[11:10]

  [主持人]:

  在我们这种DV的专业频道,往小了说专业栏目的建设中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时间关系,现在进行最后一个话题,专业的影视院校、艺术类的院校、新闻传播类的院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受的训练,是不是他们的作品比其他专业的人的作品在艺术角度、技巧角度要高一个层次,有没有这种现象?[11:10]

  [林木子]:

  我们从征集的作品情况来看是这样的,这次栏目的开播主要征集作品主要也是针对高校的大学生,主要是想给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我们发现现在的创作人群有这么几类,一类就是社会上一般的DV爱好者,还有一个是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就像你刚才说的艺术学院的学生,这个群体占DV创作者里的主要群体,还有一类就是社会上一些独立制片人,这些是比较成熟的DV作家了,这类人基本上很多人都接触了专业的电视,他做了电视以后再来做DV,只是拿着非专业的机器来做,但是他的很多构思和创作主要还是受到专业电视台标准的影响,还是以专业电视台的标准进行创作。我感觉现在播出的大量作品主要是高校大学生的群体,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电视电影学院学生的作品,这些学生在学校中受到最基本的技术训练,他在前期的拍摄和后期的剪辑中把握了一定的技术。我们拿来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的DV作品就是非常成熟的,很好用,剪辑我们基本上不用花很多的功夫。电影学院的学生的一些作品还是比较成熟的。但是这些学生的一个弱项是生活在校园里,视野比较狭窄,选题范围比较窄,没有社会上的DV爱好者和独立制片人的选题这么广。他们主要是以剧情片和实验片居多,探索片比较多,但是这两类片子在电视台播出的话要很严格的进行把关。所以我们更欢迎一些纪实类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恰恰在高校大学生的作品中数量比较少。我想大学生的群体把握了一定的技术以后,应该去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去纪录我们身边的生活,纪录我们身边的故事,包括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看待周围的人,我觉得都是可以的。[11:13]

  [主持人]:

  也就是说,我们高校学生从事DV创作的时候,既需要有热情,要用DV来说话的热情,也需要稍微了解一些电视语言和拍摄的技巧性的东西,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创作出比较好看的,大家比较喜欢的DV作品。[11:14]

  [林木子]:

  对,这些学生的技术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基本技术都能把握。关键是选材的范围太窄,但是这类学生现在有点走向误区,这些学生是为专业电视台培养后备力量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去专业电视台工作为目标的,所以他们自己自觉不自觉的就以专业电视台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来做一些作品,所以他们的作品实际上很多的作品是半专业水平的,我们收到的有一些作品,一些学生做得很成熟的电视的专题片,新闻专题片或者一般专题片,已经丧失了DV的个性化、创造性、民间性的特点了,所以我觉得大学生这块是非常遗憾的,可能和他们的认识有关系,和我们的学校里的教育、培养有一些误区。[11:15]

  [主持人]:

  就是对于语言的掌握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你更加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已经限定了一个框,越出雷池一步好像就觉得不正规不专业,失去了DV自由的本性。[11:15]

  [林木子]:

  对。 [11:16]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期访谈马上就要结束了,下期的访谈谈谈DV的院校派创作,非常感谢两位嘉宾来到这里和大家谈谈DV,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11:16]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