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外国“老上海”深情忆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3:54 新民晚报

  他们是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却都和上海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前几天他们在美国洛杉矶聚会,为的就是讲讲上海“闲话”——外国“老上海”深情忆上海

  前几天,来自美国各地的一群特殊的“老上海”聚集洛杉矶,举办名为“中国老手”的年度聚会。

  拿出老照片思念总难忘

  这群特殊的“老上海”都是生活在旧上海租界里的外国人,他们中很多人在上海生活了一二十年,还有不少人就出生在上海,所以至今还能讲一点上海话。他们在1949年以后陆续离开上海,大部分到了美国。其后几十年内虽然没有机会回上海重游故地,但对上海的思念之情始终没有淡却。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中国老手”的联谊会,每年都要聚会。

  今年的聚会在洛杉矶。一见面,近百名高鼻子、蓝眼睛的“老上海”兴高采烈地相互拥抱,用日见生疏的上海话打招呼。一些人还带来了老照片,相互交流着当年在上海的生活。

  忆起老上海沧桑添色彩

  虽然事隔久远,这些“老上海”们仍清楚地记得上海的那些大街小巷。他们清晰地回忆起百乐门、兰心剧院、国泰电影院等耳熟能详的地方,并且记起当年上海最红的影星、梅林的罐头、二战时期上海的英文电台、法租界的体育俱乐部、当年的四大百货公司、美国学校、罗莱托教会女中等现在上海人知道不多的历史。这些尘封多年的记忆在他们的口中变得鲜活,似乎就发生在不久以前,岁月沧桑没有使回忆变得陌生,反而增添了许多色彩。

  生活在上海缘深情更深

  艾弗琳是葡萄牙人,1924年出生于上海。她在上海住了26年,1950年离开上海辗转来到美国。她在上海读书、工作、结婚、生孩子,离开上海时,已经有了3个孩子。回忆起上海的生活,她用了一句上海话来形容:“交关好啦!”她说,他们一家二三十口人当年都住在上海,她白天上学,晚上和家人一起到俱乐部聚会。

  多乐丝在上海住了7年。她和丈夫的姻缘始于上海。多乐丝的丈夫当年也在上海,是她哥哥的好朋友。两人在上海时虽然青梅竹马,但并没有谈情说爱。1951年多乐丝离开上海,从香港坐船到美国,两人在船上偶遇,这才开始了一段罗曼史。两人结婚至今41年,仍相爱甚笃,他们都深深地怀念上海。

  安德森1932年至1937年期间在上海读书,当时他的父母在湖北汉口经营一个制冰厂,安德森寄居在上海朋友家里。60多年过去了,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从法租界家中到虹口英国学校的每条道路,他当年每天骑车去上学,走遍了沿途的街道。他说,他1995年回到过上海,上海太美了,每一条小路都让人怀念。

  会说中国话经历很传奇

  在关于上海的回忆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要算柯乐司了。他父亲是美国最早的驻华外交官,1912年来华,在北京学习中国文化,4年后被派驻福建任总领事。后来又辞职到上海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同时代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发行工作。

  柯乐司出生于上海,十多岁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柯乐司一家离开中国。1942年柯乐司入伍,由于会中文,他随美军代表团常驻重庆,任史迪威将军的翻译官。其间还到过延安,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将军。柯乐司自豪地展示了他与周恩来将军的合影照片。

  1945年抗战胜利,柯乐司随接受日本投降的美军代表团再次来到上海。他特意来到以前居住的东平路4号的老房子,高兴地看到在他们之后入住的一家日本人正仓皇搬家。他说,他很讨厌日本人在他原来的家里装了“榻榻米”。

  收集旧资料日久弥珍贵

  加州大学北岭分校的戈斯坦教授也是一位出生于上海的外国“老上海”。1996年他开始收集有关解放前旅居上海的外国人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100多人的访谈、各种回忆录和实物等。

  他说,当年在上海的外国人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以后很多人为中美间的各种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些外国人也影响了上海,成为上海独特地域文化的一个元素。他要在这些外国“老上海”还在世的时候把各种资料收集起来,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保存下来。

  驻美记者徐逸鹏(本报洛杉矶今日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