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焦点)缺工的困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0:30 荆楚网-湖北日报
  图/文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王成钢 张磊 通讯员 熊国庆 李志荣
(焦点)缺工的困扰(组图)
(焦点)缺工的困扰(组图)
  望眼欲穿,一工难求。

(焦点)缺工的困扰(组图)
  因缺工而停止运转的机器。

(焦点)缺工的困扰(组图)
  无奈之下,已经退休的老职工们又被请回了车间。

(焦点)缺工的困扰(组图)
  用工紧缺,有时一个女工要干几个人的活。

(焦点)缺工的困扰(组图)
  产品俏销,纱不落地。

  通往马口的路上,一辆辆铁筒平压机来回穿梭,路面震颤。大汗淋漓的修路工人扯大了嗓门说:“不出一个月,到马口就能走上黑黝黝的沥青路。”

  不远处,“马口———湖北纺织第一镇”的牌子赫然耸立,满载着棉纱的蓝色东风大卡鱼贯而过。灰尘扑面,让人睁不开眼。

  近年来,棉纱吃紧,让这个紧邻“九省通衢”武汉市的纺织小镇忙得不可开交。小小马口已有33家纺织企业扎堆,达到年产55万锭的规模,在建和扩锭的纺织企业10家,年内棉纱产量将再增20万锭。即便如此,一排排挂着外地牌号的大卡车往往要等上几天才能装上货。

  6月29日,汉川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副局长李学琦带着一身疲惫回到他在马口的临时“驻扎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200名女工的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一天,他整整跑了7个乡镇找工人。“真是低估了这项任务。我想汉川有585个自然村,就是一个村找一个人,也有585个啊,没想到3个村找一个人都难。”李学琦说起这项两个月前接到的任务一个劲地叫苦。

  总人口才7万多人的马口镇,仅纺织企业就吸纳了14000多人就业。新一轮扩锭建厂热掀起,纺织女工缺口已达5000人。

  不愁原料,不愁价格,不愁市场,就愁工人。一场用工“争夺战”拉开了。涨工资,每个厂都把月工资提高到700元以上;讲生活,2菜1汤1元钱,4菜1汤2元钱,洗澡有热水;比环境,你用循环水给厂房降温,我给员工宿舍装空调……

  但是,用工问题仍是愁字当头。恒胜纺织厂缺工严重,一些车间已经无法运转。惠丰纺织厂为了保证生产,已经派出两班人马出省找工人。3509纺织总厂的干部们上午在办公室办公,下午就到缺工厂房做事。“100个厂长管不住1万个工人。因为缺工,厂长们根本不敢管工人了,一些基本的纪律都无法维持,后果是产品质量已有下滑趋势。”恒胜纺织厂厂长吴明华说。

  缺工成了马口乃至汉川的头号难题。汉川市市长冯云乔在该市三级干部会上,向与会的5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做起了“招工广告”。今年6月30日举行的马口专场用工洽谈会仅募集到工人240名,根本解决不了用工难题。

  离开马口,一座座气派的厂房掠过车窗,在建的新厂夹杂其间,格外显眼。一月一座新厂,一月扩产两万锭,马口缺工雪上加霜。

  求解马口用工难题

  缺工问题已经让整个马口忧心忡忡,症结究竟在哪?

  调查中发现,大量马口人放着家门口的工作不做,宁愿远走他乡,到沿海城市打工,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记者连线一位在东莞某纺织厂打工的马口人,了解到她到东莞并不是因为工资差异,主要是想开阔眼界。马口要想增强吸引力,还有赖于自身及其周边社会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在马口,相比于纺织企业,一些食品企业招工显得容易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提高了,他们觉得纺织车间噪音大,灰尘大,温度高,对自身发展不利。在同样条件下,他们更趋向于选择相对轻松的工作。

  多数马口企业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实际上,农民工是非常看重社会保障的。只有为民工办理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才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安心心做事。

  缺工给老板们扎扎实实地上了一课。在用工“争夺战”中,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正在完善,企业的文化氛围更浓了,运作更规范了。

  马口缺工问题,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由于社会对企业自身招工(特别是外地或边远地区)的信任度不够,由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招工的效果要好得多。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题,这些还不够。

  纺织企业长期以来是低水平扩张、粗放型增长,一味依靠劳动力廉价和经营低档次产品发展。马口缺工,说明“民工荒”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纺织企业的发展模式即便在中西部地区也到了需要改进和升级的阶段。

  只有通过内外企业的整合,科技发展和开发资源型产品,来推动纺织行业企业提档升级,由粗放数量型向技术质量型转变,这才是解决用工难题的根本途径。

  为了解决各类企业用工难问题,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组织进行了新技师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4年全省共培训企业在岗职工50.5万人,培训新技师20775人,组织再就业培训30.9万人,组织创业培训2.2万人,技校招生突破了6万人。

  2005年的培训工作目标为:组织再就业培训30万人,就业前培训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创业培训3万人,新技师培训1.7万人,技校招生6万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