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天,全民族的使命感应当再次被唤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1:27 东方早报

  68年前的今天,“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继“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一事件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路积弱积贫、内忧外患直至面临亡国的民族危机达到顶峰的象征。

  然而,这一天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绝处逢生重新走上国家复兴之路的起始日。从这一天起,在“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召唤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分阶层和政治主

张,不计个体利益,捐弃前嫌,团结一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68年后的今天,重新抚摸和检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不只是为了铭记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那场历史灾难和历史荣光。尽管卢沟桥的枪声早已平息、抗日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场导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的民族大灾难,仍然在时时警醒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不可忘却更不可丢掉忧患意识。

  从抗战胜利算起,中华民族结束了遭外族侵略蹂躏的历史。从建国算起,中华民族走上了国家复兴的曲折道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华民族开始了将一个“传统大国”转变塑造成“现代文明大国”的持续努力。这种努力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改革开放”。

  与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相比,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中华民族正在面对的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抗战”。它的对象虽然不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鬼子而是落伍的思想观念、旧有的体制和利益格局,但要战胜它们,绝不比当年战胜日本侵略者轻松。有哲人说过,“世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的也是战胜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打赢改革开放的另一场“抗战”,中华民族同样没有退路,惟有义无反顾,我们方能在全球化的历史新格局中再一次从险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得益于改革开放一路前行,28年来,国家经济长期保持高位运行,综合国力今非昔比,民众总体生活水平的改善好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中国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资源瓶颈日益凸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平崛起的国际地缘环境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成为横亘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一系列“内忧外患”。

  从改革开放的动力源着眼,这一系列新的“内忧外患”,直接和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对改革开放认同度的降低。更有甚者,因改革的不配套、不彻底而导致某些垄断利益集团的旧有利益格局不但未能在改革的进程中得到逐步消蚀,反而得到持续的强化甚至“固化”,它们已经并还会继续成为阻碍推进改革开放的主要阻力。

  观各国不同时期国家转型的历史很容易发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必带来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新生出若干个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担当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力量中坚。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业已造就了一大批活跃于政治、经济和知识各领域的新的精英群体。他们是现阶段改革开放的主要受益群体,他们理当成为继续改革开放的主要动力源。然而,也许是传统文化使然、甚至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颇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代表未来希望所在的精英阶层,却在相当程度上囿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也不敢正视国家发展面临的种种瓶颈,不屑于为继续推动国家转型支付代价,成了继续改革开放的旁观者,甚至阻力。

  我们不能不提醒世人的是,如果承认改革开放也是一场内容更广泛、涉及面更复杂、变革更困难的“全民族抗战”,那么,这场“抗战”目前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社会各个群体对国家民族前途的认同,将直接影响到改革攻坚的未来走向,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

  忧患促人警醒,催人奋起。在新的历史关口,我们尤其希望能够唤醒体制内外的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社会的精英阶层的道德责任感,抛弃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陈腐观念,舍弃一部分眼前的既得利益,共同打造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民族统一战线”,打赢改革开放的攻坚战。21世纪,中国若能重新崛起———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除此别无旁路!

  作者: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