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工作者要有“火眼金睛”(言者有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2:52 人民网-华南新闻

  “景德镇瓷商深圳参展受骗,不得不含泪大甩卖”的新闻曾经出现在深圳的一些媒体上。然而据报道,经过调查,发现这其实只是“瓷商”使出的一个“苦肉计”,他们给媒体报料,吸引媒体前往采访,为的是在那些冒牌瓷器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相当高明的策划。当着媒体的面痛哭流涕,甚至自行砸毁瓷器,表示只要凑足回家的路费就可将剩下的瓷器统统送人,这样的表演经媒体报道后,不但可

以博取市民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可以鼓动市民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去买他们的瓷器。可以说,媒体的公信力在这里被“劫持”了。据说,骗子们已经在多个城市成功导演了类似事件。

  当今社会,五花八门的骗术层出不穷,其奇巧之处令人叹为观止,对我们的智力与判断力构成了一次次挑战。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人们如何识别骗子真面目,甚至总结出内容详尽的防骗宝典之类,现在看来,媒体自身也得预防成为骗子下手的目标了,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笑话中那种“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角色。

  我们身处一个资讯流量与流速都大大增加的时代,媒体已日益覆盖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领域。正因为媒体功能日益强大,一旦被假新闻所偷袭,其负面影响就越广。今天,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之下,为了抢占更多的独家新闻,许多媒体设立了报料有奖制度,这当然可以使媒体的新闻触角延伸得更深更远,使新闻得以在更加丰富的层面流动,但是同时,我们可能还得为此架起一道更加严密的新闻过滤网与防护网,防止虚假新闻趁机取道出笼。像虚拟的“景德镇瓷商深圳参展受骗”事件,骗子就是以报料人身份出现的。与街头各种小打小闹的地摊骗术不同,有了媒体奉送的“免费广告”,其骗术效应就可以乘上许多倍。

  以前曾有报道,说某地出现了一种职业新闻报料人。笔者一开始就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它经不起常识推断,突发新闻是不可能预见的,一个人成天开着车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搜索,也未必能撞上一条有价值的新闻,这同一个人不可能以买彩票为职业一样。可以说,这是媒体自己制造的一则假新闻。试想想,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新兴职业出现,那么,一个人除了报假料以维持生计,还有别的什么选择吗?

  其实,只要做到真正深入采访与缜密调查,骗子的蛛丝马迹并不难发现,而这发现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条有意思、有价值的新闻。在新闻的采访和编辑过程中,记者和编辑要时时刻刻有一颗警惕的心,要有一双看穿妖魔鬼怪各种骗人把戏的“火眼金睛”。

  《华南新闻》 (2005年07月07日 第二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