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士乞讨”只是个人行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3:27 东南早报

  一号标靶

  浙江省温岭市王军荣

  周末晚上,南京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
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他木然地看着人来人往,可能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金陵晚报》7月5日报道)

  一个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再怎么着也难以同乞讨者划上等号,然而这却是事实。是我们的社会人才太多了?是我们的社会不够宽容,容不下一个博士?是我们的社会没有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我看来,都不是。博士乞讨只是他个人行为,是他自己选择的,与社会与他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位博士说,乞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他还解释,自己只是每周末才出来乞讨,是因为周末乞讨所得就足够自己生活一周了。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走上乞讨之路是他自愿寻找的,并没有人强迫他。

  诚然,没有人天生愿意做乞讨者。在乞讨的背后是生活的一串串不如意。出国不成;办公司失败;离婚。严格上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大不了的败绩。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可这位博士却一蹶不振。博士乞讨只能说跟他个人的心态和毅力有关,而跟博士文凭等其他因素是丝毫没有关系的。

  各种各样的人造就了生活的多元。有人想当乞讨者就让他当吧,只要他不违法只要他不妨碍别人的生活。过自己喜欢的认可的富有个性的生活,何尝不是人生的幸福?但愿他能坚持当乞丐,直到不想当为止,而不是受媒体社会舆论以及世俗眼光所左右。

  应该“拉”他一把

  江苏省宿迁市孙正龙

  有专家说,谁也救不了他,惟有他自己。而我却觉得,从博士陷入乞丐,想“自救”恐怕也难。

  有名言说,只要自己不倒下,别人是打不倒你的。而他却是被自己打倒了。在经历了几番人生挫折之后,他心灰意懒,便沉迷于“易经”的自我麻醉之中,自闭于“简单”的生活方式当中。他有自身的脆弱和缺陷,但更多的是通病:在“博士”的光环和荣耀之下,是很难经得住挫折的,一旦从塔尖滑落,就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心理上的落差,让他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已是自不待言,而他自己是难以完成“自我诊疗”的。

  他曾经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优秀博士,而在出国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在困境中,他抗争过,但最终他屈服了。他也找过几次工作,但他都没有能够干下去。我想,他是在选择,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他最为熟悉,或者说不能割舍的,还应该是他的专业,但他失望了。是的,以他的这个专业,一般单位是无法“供养”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他应该在体制内才能发挥他的作用。他要发挥自身的专长,看来他自己是无能为力了。

  他说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应该理解为对人事关系的恐惧。他未能做成他的出国发展梦,他的企业破产,都源于对人事关系处理上的缺失。作为一名长期蜗居于校园的学者博士,他疏于人事,淡于繁杂,而只有沉于书本与课题,才能找回自己。对于这位博士来说,回归书斋,潜心攻读,这才是简单的生活,而让他去巧于周旋和应付,他只能发出简单生活何在的慨叹。但是他自从辞职以来,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他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失去呼吸的空间,处处受到压抑。这是他自己能够解决的难题吗?

  因此,还是应该伸出热情的手去“拉”他一把,让他在适合自己专长的岗位上如鱼得水,发光发热!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