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赣州引资设门槛 理性招商求实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4:44 中国青年报

  “赣州赶上了发展的好时机———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以及土地成本的上升,使得投资者开始向内地转移。”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2004年,赣州引进的内资项目达1055个,实际投资176亿余元,其中的80%是从相邻的“珠三角”、福建和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而来。

  同样令人吃惊的是,对外来投资有着强烈渴望的赣州,却开始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项

目评审。“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现在不仅要招商引资,更提倡招商选资。”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缪明宣说,“变化源自于日益紧张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对过去‘全民招商’的理性反思。”

  拥有832万人口的赣州,三面群山环抱,人多地少。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建成一座小型水电站外,国家在赣州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投入。“这迫使赣州走对外招商引资之路。”赣州市委副书记赖联明说。

  南临广东,东接福建,赣州拥有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地缘优势。1996年,该市与广东河源市接壤的龙南县率先提出“全民招商”的口号。

  所谓“全民招商”,就是将每年制定的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每个政府组成部门及乡镇;公检法司等司法部门,劳动、环保等行政监管执法部门,都被分配了额度不等的招商引资任务。在评比考核的压力下,这些任务又被分配至每个干部头上,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全民招商”。

  在近乎零地价和优惠税收政策的刺激下,大量来自“珠三角”和福建的投资者开始在龙南投资设厂。龙南经济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一时被赞誉为“龙南现象”、“龙南经验”。

  “全民招商”招来了投资者,但人人上阵,见商就招,却出现了3种恶果:一是导致高污染、高能耗的小企业被盲目引入。赣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肖世平告诉记者,该市的“地条钢”企业最多时竟有数百家之多。“前些年我们到县里检查,远远就能看见山沟里在冒黑烟,那就是‘地条钢’企业正在生产。”二是土地资源和电力紧张。

  赣州市招商局副局长赵秀玲告诉记者,目前该市急需用地项目大约5万亩,但可供给土地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电力也是满负荷运转。三是劳动力紧缺。2004年赣州市8个县区的3100家各类招商引资企业中,约6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难问题,用工需求总量约为21万,缺工近3.3万人。

  同时,大量规模小、几乎没有什么税收贡献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也被当成宝贝引入。赣州市3年前的一份统计显示,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20多家企业,每年仅上缴税收300多万元,政府都无法收回开发土地的投入。“赣州再也不能盲目地招商引资了,不能放在篮子里就是菜!”赣州市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工作,纠正以前的做法,实行招商选资。

  今年早些时候,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招商引资评审标准”,其中规定:招商引资项目申请用地,每申请1亩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达到60万元以上;禁止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禁止采用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另外,项目审批,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

  龙南县则出台政策鼓励新建企业尽量建设高层建筑,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要求环保部门提前介入,在项目引进上实行“一票否决制”。

  新政策通过政策手段强化土地的投资强度,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非理性的招商引资方式,否则,真正的好企业将可能面临无资源可用的局面。”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缪明宣说。他认为,此举短时间内会影响招商引资企业的数量,但从长远看,将提高引资的质量,并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

  在缪明宣看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两年提高准入门槛的好处已开始显现。统计显示,尽管引进项目速度开始放缓,但开发区去年的财政收入达到6100多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倍。今年,开发区的财政收入则有望突破1亿元。

  本报赣州7月6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程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