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返乡捐建学校遭遇尴尬伤心 70多岁的刘瑞钦老人感叹:“为家乡做点好事怎么就这么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5:3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返乡捐建学校遭遇尴尬伤心 70多岁的刘瑞钦老人感叹:“为家乡做点好事怎么就这么难”(组图)
返乡捐建学校遭遇尴尬伤心 70多岁的刘瑞钦老人感叹:“为家乡做点好事怎么就这么难”(组图)
核心提示

  永城市李寨乡唐楼村的刘瑞钦四兄弟,50年前离开家乡去黑龙江七台河市谋生。几年前,刘瑞钦带着四兄弟攒了一生的积蓄30余万元钱回到家乡,想捐建一所学校,不料却遭遇了难以预料的尴尬:乡政府欠款久拖不还,导致建校征地的青苗补偿款一直没有到位。拿不到青苗补偿款的一些村民迁怒于学校,有人把学校门窗砸烂,有人翻墙入院到校园内种地。

  新闻现场

  乡情学校校园内竟有村民种玉米

  7月5日下午,记者在永城市李寨乡唐楼村公路旁看到,一座外观漂亮的白色两层小楼,在田野里分外招眼。这是在黑龙江七台河市工作了一辈子的刘瑞钦四兄弟去年捐资30多万元钱建起的,学校占地17亩多,名叫乡情学校。学校建好后,唐楼村160名小学生告别旧校舍,搬进了漂亮的新教学楼。

  “这是全乡最好的小学。”李寨乡乡长房东伟告诉记者。

  然而,记者走进学校后看到,教室的玻璃窗全没了,有些教室的门也被毁坏。

  乡情学校校长杜书伟告诉记者,原来的唐楼村小学教室阴暗潮湿,基本上都是危房。因此刘瑞钦四兄弟捐资30多万元建了乡情学校。在建校时,乡里村里没有解决好部分村民的青苗补偿款,一些村民就迁怒于学校,砸了学校的窗玻璃和门。校园里的观赏树也被拔光,部分楼梯扶手被砸坏。

  杜书伟说,目前有五六户村民翻墙进入校园,在校园内种地,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记者看到,校园内的空地上,已经被村民种上玉米。

  建校前传

  老人返乡想建校领导劝他办酒厂

  7月5日晚上,记者拨通了刘瑞钦老人的手机。据刘瑞钦老人讲,7年前他回永城老家探亲时,看到村小学十分破旧。返回黑龙江后,他和几个弟兄商定,捐资在家乡建座小学。他们四兄弟50年前离家到黑龙江做煤矿工人,如今都退休了。他退休后在当地办了个酒厂,手里有点积蓄,但并不太富裕。兄弟四人拿出一生的积蓄,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做贡献。

  1998年,刘瑞钦怀揣30多万元资金回到家乡准备建校。当时的李寨乡领导劝他先别建校,说家乡没企业,如果办个酒厂,用赚的钱再捐资建校也不迟。刘瑞钦担心酒的销路,乡领导承诺说可以包销。于是,刘瑞钦用建校的钱建了个酒厂。当年,酒生产出来后,乡政府用价值11万多元的酒抵了该乡欠下的修路款等账,并答应征收农业税时还这笔酒账。不久,李寨乡的书记、乡长调离。酒厂于1999年倒闭。继任的李寨乡领导后来偿还了部分酒账,剩余的8.3万多元钱,刘瑞钦讨了多次,至今没要到。

  建校过程

  乡里一直不还钱老人建校作大难

  2003年,刘瑞钦再次向李寨乡讨要欠款,乡党委书记胡文明当时承诺,只要他捐资建校,乡政府可以还款。

  2003年9月,刘瑞钦开始建校。让刘瑞钦伤心的是:学校原计划投资38万多元,他们四兄弟捐资30万元,加上乡政府应还的8.3万元,就可以建好学校。可直到学校快要完工了,乡政府也没还一分钱。刘瑞钦只好又到黑龙江借了几万元,于2004年春天建好了学校。

  为了讨要欠款建校,刘瑞钦老汉几次痛哭流涕。“为家乡做点好事怎么就这么难呢?”刘瑞钦说。

  学校建好后,有的村民把学校门窗砸烂,有的村民翻墙入院到校园内种地,有些村民把电话打到东北向刘瑞钦要青苗补偿款。“学校占了我们家的地,但一直没给我们青苗补偿款,我们就到校园里种地。”唐楼村的纪玉东等告诉记者。

  各方表态

  乡长称将去落实老人说希望理解

  在李寨乡,记者没有找到该乡党委书记胡文明。乡长房东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听说过乡政府欠刘瑞钦的钱这件事,但这是前任经手的事,现在乡财政的账上没有显示这笔欠款。房东伟表示,上一任领导光打条不入账,而且刘瑞钦本人没有找他要过账,这事他不清楚。如果落实清楚后,他们会偿还。

  至于村民的土地和青苗补偿款,房东伟说,村里已将空闲的土地调整给村民充抵土地补偿款,同时乡政府已督促唐楼村解决1万多元的青苗补偿款,如果解决不了,就扣村里的办公经费。

  而唐楼村支书张茂德对乡里的说法表示反对:“我不同意扣村里的办公经费,应该由乡政府出资发给村民青苗补偿款。如果乡政府还了刘瑞钦8万多元的欠款,啥事都解决了,刘瑞钦同意用这笔款给村民补偿,剩下的钱为学校搞建设。人家刘瑞钦说了,一分也不带走!”

  采访中,不少村民对刘瑞钦捐资建校的行为表示赞赏,但也有人不理解,说他是图名。刘瑞钦向记者表示,希望乡亲们能理解他的好心,李寨乡政府能早日还款,用于乡情小学的建设,同时补偿村民们的损失,以便老师和学生能安心上课。 记者陈海峰文图

  责任编辑:李胜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