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劳务湘军三变(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湖南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6: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贺广华 周立耘

  湖南,这个盛产稻米的农业大省,多年来一直在为4000多万农民的出路问题而忧虑。毕竟,以排在全国第二十三位的耕地面积,养育高居全国第三位的农业人口,这份压力可想而知。

  湖南把眼光投向了劳务输出。如今,常年在外的830万农民工,年劳务收入近500亿元。尤为可喜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大规模地持续转移,不仅促进了城乡间的良性互动,还带来了更多令人鼓舞的新变化。

  一变:从出远门到傍家门

  在广东多家企业打工十几年的湖南新化县农民工肖衡寿,今年没有南下,而在湖南建工集团长沙HC新城基地找到了一份工作。“离家近了,收入多了,心里爽了。”能进入这家在全国率先为保护农民工权益建立工会的建筑企业,他觉得自己很幸运。

  湖南建工集团每年吸纳本地农民工近20万人次,是劳务湘军的龙头。如今,当地像这样成批接收农民工的大型企业越来越多。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披露,目前已有150万农民工选择在省内城市和企业就业,是3年前的两倍。

  劳务湘军大批量、持续性的回流现象,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唐光斌认为,过去湖南鼓励农民出省务工,一是沿海发达地区劳务需求旺盛,二是本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珠三角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湖南等内陆省份梯级转移,沿海省份劳务市场渐趋饱和;同时,湖南省近年来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劳务需求量大增,回流是必然的。

  记者在被称为“大湘南”的湖南省南部衡阳、郴州、永州三市采访,佐证了专家们的这一观点。他们都在争做“泛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吸纳消化了大量的农民工。在工业欠发达的永州市,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像东安县农民曾佑德返乡兴办的合利毛纺织厂,不仅安排了100多名下岗职工,还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00余人。全市上百家这样的企业,令本地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今年向邻近市县引进农民工1.45万余人。

  为适应这一新变化,湖南省各地纷纷出台就近安置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去年,全省有近50万原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回湘就业。在上海为一家建筑公司做了5年室内装修的湘潭市郊区农民刘首利,眼下正在自家门口打工。他对记者说:“以前在本地找不到事做,如今大不一样了。”

  二变:从拼体力到靠技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民工谢云,不再在建筑工地挑石灰、抬泥浆了,因为他学会了电焊技术。在长沙一钢铁加工厂工作的谢云告诉记者:“早几年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做苦力。”去年,他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免费电焊技术培训班。“我现在月工资1600元,还有加班费。”说到这,谢云满脸感激。

  谢云是湖南湘西启动“技术扶贫”计划的众多受益者之一。2004年,为提高湘西贫困家庭农民工的“技术含量”,湖南省政府明确提出,在5年内免费培训17万湘西贫困农民,以使当地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从而告别贫困。

  不仅是湘西,湖南省始终坚持把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一项长远性工作。目前,全省性的培训网络已经形成。2004年,全省各级各类493个农村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农民工35万人次。

  株洲市攸县提供的一份数据颇有意思。1992年,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中,90%以上从事体力型工种;而到去年,从事体力型工种的不足30%。目前,该县30余万名青壮年农民,先后有21.3万人接受了技术培训,其中培训的“的士”司机就有3万多名。这些拿到驾照的司机挺走俏,仅深圳市就吸纳了近5000名攸县“的哥”。

  有“技工之乡”美誉的长沙市宁乡县,近年来不仅建立职业学校免费培训了18.3万人次的农民工,还在专业培训过程中举办“求职策略”、“面试技巧”、“劳动法律知识”等专题讲座,促使大批外出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化。

  技术培训,打造出了诸如“攸县的哥”、“长沙湘菜厨师”、“桃江保姆”、“张家界湘妹子导游”等一大批劳务湘军品牌。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农民工事务的罗玉林处长实地走访调查后得出结论:“拥有专业技能、较高素质的农民工不但‘抢手’,收入更高,工作也更稳定。”

  三变:从盖楼房到建厂房

  湖南农村数以千万幢的新楼房,八成以上是靠外出劳务收入建成的。但如今,农民工思想观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他们打工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重在学习,重在发展,重在寻找新的机会。

  嘉禾县塘村镇农民周华刚,15年前用外出打工所赚的全部积蓄盖了一幢楼房。但他没有因此满足,6年前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起了一家工具厂。如今,企业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生意红红火火。在嘉禾,像周华刚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总计有1.2万人。

  嘉禾是湖南省“筑巢引归雁”,鼓励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全省迄今已有近20万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起了8万多个“回流型”个体民营企业,吸纳近50万农村劳动力,年创造效益30亿余元。

  近年来,全省各市县纷纷对返乡办厂提供税费优惠、加大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原在新疆打工的衡山县农民李义桂,返乡租赁经营濒临倒闭的衡山瓷厂,产品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这个县店门镇农民康诗林外出务工多年,有一定积蓄,原本打算回村盖楼房,当地政府闻讯后鼓励他投资办厂,于是他与人合作注册了逢缘草艺开发有限公司,吸纳了130多名当地农民工就业。

  劳务湘军回乡创业的强劲势头,令湖南部分劳动力输出大县出现了“民工荒”。日前,记者在偏僻的蓝山县采访,当地县委领导说,过去我们一直致力引导农民出省进城,没想到今年本县反而短缺农民工6000余人。

  “局部地区出现‘民工荒’,是暂时现象。”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孙明初表示,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仍需付出更多努力。点评做好劳务经济大文章

  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众多,是中部地区特别是农业大省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好,对一方百姓的生计,对一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湖南始终坚持有组织、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并通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不断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是很有眼光的。

  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是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湖南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对农民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打造劳务湘军品牌,充分发挥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创造性。830多万劳务湘军,不仅长了本事,增加了收入,过上了新生活,还成了建设家乡的生力军。

  湖南的实践表明,中部要崛起,一定得做好劳务经济这篇大文章。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7日 第二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