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代都市文学的现状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6: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东华

  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在深圳颁奖之机,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深圳市文联在深圳联合主办了“中国当代都市文学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文学理论评论家,站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平台上,对新时期中国都市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交流。

  都市文学的兴起与文学格局的变异

  李敬泽:城市自古就有,《金瓶梅》、《红楼梦》都是城市文学。但是,我们现在所身处、所应对的城市显然不是《金瓶梅》、《红楼梦》的城市,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前现代,虽然城市是权力、财富和信息的聚集点,但整个社会不是以城市为中心搭建起来的,它的中心在乡村,乡村不仅是根本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之所在,它还是文化的中心所在,我们的全部精神文化都是在乡村的土壤和背景中获得依据,获得出发点。1949年以后,中国一个逐渐发生、逐渐提速,到改革开放以后全力以赴、波澜壮阔的根本性变化,就是中心向城市转移,城市获得了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覆盖性的宰制地位,为了把这样的城市与前现代的城市区别开来,我倾向于采用另一个更具现代感、更庞大的词:都市。如果说,在前现代,人们是以乡村为中心想象和安排世界的,那么现在,都市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它还是一种决定性的文化力量,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无论城乡,关于生活的几乎一切想象都必然是从都市出发的,一切价值都在都市背景下被重估,甚至我们对乡村的热爱、怀念、向往都是被都市的消费和都市的焦虑暗自支配着。

  蒋巍:当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影响全国每个角落时,我们的文学还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状态,带有明显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痕迹。面对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文学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我们缺少一至两代工业化时代的作家。文学需要与时俱进。面对乡村与都市的两难选择,文学的世俗化、时尚化和市场化是进步还是倒退值得探讨。城市文学包括表现白领生活、时尚生活和现代意识的文学作品的大批涌现,大大拓展了我国文学的想象、发展和辐射空间,在品类、形式、内容、话语、题材等诸多方面,大大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极大地增强了当代文学直面时代、直面生活、直面现实,特别是直面现时的当下气息。从整体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当代文学质量的提升而非下降。

  冯敏:蒋巍提出的这个问题挑战的是我们的文学系统,是文学界对于现实生活巨大变化的认识能力。去年一年《小说选刊》发表的小说中,都市题材不足10%。都市生活的速度感和创新性,都需要都市文学来进行反映。

  当代都市文学的形态和特征

  吴秉杰:不应该仅仅把众多当代都市文学理解为是一个地理的、空间的概念。当代都市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它有自己产生的根据、特征与种种不同的精神向度。首先是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了都市文学的产生。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化的进程催生并赋予了当代都市文学新的丰富的内涵。新的创作主体产生了,“80后”作家、青少年写作、女性私人化写作中的大多数和那些对于中国的现代性要求具有敏感或批判眼光的部分作家,共同构成了都市文学潮流中新的创作主体。但更重要的是,都市文学的表现对象、新的对象主体也同时产生了:当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乃至身体都可以转化为商品的时候,一部分城里人先富了起来;与此同时,那些缺乏资源优势的人则相对贫困,成为都市打工者或新的弱势群体。表现这些对象及相关联的各色人等种种矛盾的生活表现与精神追求,便构成了当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

  季红真:都市小说是都市文化的信使。城市文学到都市文学的命名转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都市应该是专指国际化的大城市,和中国古代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观念不同,和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城邦也不一样,此外和内地的中小城市也不一样。城市文化在长久的压抑中,始终都在顽强地表述着自己,只是能够进入主流批评话语的机会很少。都市的小说包括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属于各种不同居民的话语体系。它还验证着乡土的迁徙,见证着乡村的溃败。

  阎晶明:当代中国都市文学是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孕育和包围中生长的新型文学形态。在“农村题材小说”的概念转换成“乡村小说”的同时,传统的城市文学也演变成了“都市文学”。这种语义转换有着意念上的不同。“城市文学”只是生活层面与题材领域的简易划分,而“都市文学”的意味则要复杂得多。都市文学里有一个共同倾向,即制造一个并不需要奋斗,也无所谓成功的人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能够开出既怪异又灿烂的生命之花。无根基的消费夸张和精神的冷漠成为都市文学里一种极端主题。文学的真正动人之处无疑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田间的劳动场景,城市人的生存挣扎和奋斗,城乡人口的高速流动和因此造成的人生悲喜剧,不能说完全被忽略,但至少是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表现。贫居闹市的痛苦,乡间暴富的神话以及变革中的阵痛,这样的生活层面也许没有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此而言,我们的文学,无论是乡村的还是都市的,仍然都存在整体的缺失。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学经验

  雷达:城市化进程的深化无疑改变着文学的生产机制,创作方式,文学功能,以至于改变着作者的构成。但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表现重心的某种转移:“都市”似乎正在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但是,都市经验的表达与传统的乡土抒写之间,目前存在着某种内在冲突。我们知道,在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国对农民问题讲得最多,最透彻,中国革命被称为农民革命,中国文学里写得最充分的也是农村场景和农民的形象。五四“文学革命”曾以启蒙精神揭示沉默国民的灵魂,主要体现者即为农民。往后的“革命文学”则大力描绘农村革命史诗,以至整个现当代文学史为之留下了大笔财富。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文学这样与乡土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相反,中国文学的都市经验表达,根基相当薄弱。

  忽视和遮蔽了农民问题的巨大存在,才是严重的缺失,倘若不能写出转型时代的中国农民之魂,我们的文学将从根本上丧失力量。在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中,作为诗意的栖息之所,作为人类和民族的痛苦与欢欣的承受之地,文学中的乡土声音不但不会完结,还会发展和变化,它将与民族性格的现代转型密切联系,它蕴含着现代人亟需的精神元素,必然要向环境主题,乡土寓言,底层意识等等方面延伸。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7日 第九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