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共享奥运荣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6: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薛原 陈晨曦

  4年前那个狂欢的夏夜,还深深印在国人的脑海中;这一次,我们已成为冷静的旁观者,等待着答案的揭晓———奥运会旗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之时会交付到哪座城市的手中。实际上,我们又岂能全然置身事外,中国早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圈内人”。

  奥运精神勃兴于五洲之时,在这座以公平为地基构筑的宏大舞台上,中国已是忠实的参与者,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个夜晚,伴随着别人的跌宕,回味着自己的甘苦,同样另有一番滋味。

  起跑最慢的冠军———伦敦

  作为最后一个提出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城市,伦敦在最后一轮投票中战胜了候选大热门巴黎。名胜古迹密布的伦敦在申办后期就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后劲,风头几乎赶上了巴黎。在投票前,伦敦奥申委45分钟精彩的陈述,已经悄然改变着5个申办城市命运的天平。

  有人指出,如果国际奥委会委员仅是按陈述表现来投票,那么伦敦已肯定获胜。“无论是政府还是体育界,我们有这样的责任,来超越我们的时代,超越我们的国界。我们的远景是数百万的年轻人,不论是英国还是全球,都要让他们参加体育改变他们的生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一席发言,已经表明了伦敦奥申委一个立意高远的独特主题———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伦敦举办奥运会的场馆几乎都是现成的,他们需要花大力气建造的只有奥运会主体育场。另外伦敦在赛场分布上充分利用了温布尔登网球场和温布利球场等著名赛场,以及格林尼治公园和海德公园等著名景点。

  伦敦承诺,举办奥运会将使相对贫困落后的东区得到充分发展,为伦敦留下重要遗产。伦敦市长利文斯通表示:“我们将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年,带领国际奥委会委员参观近乎完工的所有设施。实际上,我们现阶段的筹备计划比其他城市更为优越。”

  真正的赢家———奥林匹克

  这是历史上一次最为激烈的申奥大战。投票持续到最后一轮,伦敦压倒最大热门巴黎惊险胜出。各路媒体超过2000人采访此次国际奥委会全会,各国政要云集,狮城新加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竞争总是有输有赢,但胜利者显然不止伦敦一家。诚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不管谁将赢得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奥林匹克运动都是真正的赢家。

  奥运申办历史中,没有哪一次像这回一样,5个候选城市实力如此接近,令投票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难以取舍。当罗格宣布最终结果时,他的身边坐着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85岁的萨翁一脸凝重,胜利者的欢呼似乎已不能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但正是在他主政国际奥委会的20余年中,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打破了地域、种族、文化等界限,成为全球第一盛会。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举办时,奥运会成了“烫手山芋”,落入几近无人愿意接手的地步。然而,在萨马兰奇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奥林匹克运动迎来了她的黄金时期,奥运会又成为“香饽饽”。在申办奥运会的世界各大城市眼中,奥运会不但是个聚宝盆,更重要的是,奥运会可以为举办城市聚拢全世界的人气,提升城市形象。正如奥运精神所提倡的那样,就在失利之际,纽约、莫斯科、马德里已纷纷表示,这是一场公平的竞赛,虽然这一次输了,但他们会继续努力,直到奥运圣火来临的那一天。也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参与态度,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有今日的繁盛局面。

  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中国

  3年后,谁将从北京手中接过奥林匹克的大旗?中国对此次投票的关注超乎寻常。已经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中国以更积极的角色投入到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事务当中,民众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也可见一斑。

  在这次申办活动中,态度超然的中国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伦敦、巴黎和纽约的申办代表团中,都有来自中国的申奥大使。伦敦奥申委主席、曾经获得过两块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的塞巴斯蒂安·科就对台球“神童”丁俊晖的加盟喜出望外,“中国最轰动的球星之一丁俊晖支持伦敦争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运会,真让我感到惊喜。对于伦敦来说,能够欢迎中国运动员、奥林匹克大家庭和奥林匹克迷们到我们城市来,是我们的荣幸。我丝毫不怀疑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一次了不起的奥运会,而如果我们有幸能得到举办2012年奥运会的荣誉,伦敦肯定能从中大大受益。”

  跳水女皇高敏是纽约奥申委中的一员,此次在新加坡,她更是与游泳名将索普、汤普森、埃文斯,田径名将比蒙、杰基·乔伊纳,前罗马尼亚体操名将科马内奇一起,成为了纽约申奥力推接受采访的“高光”人物。

  巴黎代表团虽然没有能够拉到刘翔前来新加坡助阵,但代表团中还有模特儿胡兵等3名中国人助选。巴黎市长德拉诺埃6月份曾在北京真诚地表示:“巴黎非常看重来自中国的这些申奥力量,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而这些申奥大使在他们所代表的领域获得的成功和他们的职业追求正好符合巴黎申办的理念。”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07日 第十二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