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新述评:中国电影繁荣除了“半价”还要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7:5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七月六日电 题:中国电影:除了“半价”,还要什么?

  中新社记者陶社兰

  这个酷热的夏季,中国影迷等到了好消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三家协会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出倡议,呼吁将每周二定为“中国电影半价日”。据说全国进入院线的影院

有七成响应这一倡仪,并约定从本周二开始实施。昨天,上海、北京、天津等已有不少影院率先试水。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这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有关专家则认为,在全国设立一个电影票半价日具有象征意义,显示出让电影票价回落、吸引观众回归影院的决心。

  事实上,周二半价的确让观众和影院“双赢”。从二000年开业就实行周二半价的新东安影城经理康学军告诉本社记者,新东安一直坚持为观众提供更多看电影的机会,除了周二半价以外,还有其他票价优惠。以上周二为例,当天票房收入五万元,观众人数两千五百人,创造了历史新高。与上上周五相比,票房持平,但观众增加了六百人。票价降低了,票房提高了,证明市场潜力的巨大。问题是,要繁荣中国电影市场,除了“半价”,还要什么?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价一路攀升,从某种意义上说,看电影成了奢侈,高票价让观众对影院望而却步。在北京,电影票的平均价格在三十到四十元之间,一些所谓“大片”甚至高达六、七十元。有调查指,中国人均五年才进一次影院。电影票价居高不下、电影观众人次低,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问题。

  而另一方面,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又少得可怜。据报载,二00四年,国产电影产量是一百五十七部,最终在影院上映的只有四十七部;二00四年全国十五亿票房中,进口片和商业大片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中国电影人从海外捧回了几个国际奖项:顾长卫执导的《孔雀》在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银熊奖;王小帅执导的《青红》在第五十八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获评委会奖。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自然令人高兴。一些电影人看到的,是名利双收;而广大观众期待的,则是更多好看的电影。

  一九0五年,中国有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尽管那只是时间很短的默片,但毕竟代表了中国电影时代的开始。一百年来,中国的电影人不断致力于民族电影的探索,以《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镇》、《牧马人》等等优秀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留下中国的烙印。在中国电影进入下一个百年的时候,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观众在票房上的支持,电影人更应该为观众奉献优秀的作品。而后者,当更重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