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8:37 沈阳晚报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组图)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组图)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组图)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组图)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组图)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组图)
新闻提示

  随着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进入高潮,东部非洲的肯尼亚海滨地区仍生活着中国人后裔的消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据传这些人极有可能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这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日前,新华社记者到据传中国人后裔最为集中的肯海滨拉穆群岛中帕泰岛上的西尤村采访,发现那里交通闭塞,几乎可以说是与世隔绝。那么,是谁最先发现了这里有“中国人后裔”呢?

  谁先发现尚无定论

  这一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据说,10多年前,一个西方国家的记者到拉穆旅游度假,在饭店就餐时偶然听一个服务员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职业的敏感使其随即进行了调查采访,并报道了东非海滨生活着中国人后裔的事情。但这件事到底发生在哪一年,这个记者到底服务于哪家媒体,目前还没人说得清。

  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拉穆镇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李露晔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长达10年,曾于1988年访问英国汉学大师、《中国科技史》总编李约瑟博士,后者当时请她协助修订《中国科技史》中的航海技艺部分。正是从那时开始,李露晔对研究郑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0年,她获选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因此得到许多中国学者的帮助。毕6年之功,她完成了郑和传记一书。

  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并撰文介绍了他在帕泰岛上采访中国人后裔的经过,还提出大胆的推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纪思道当时是《纽约时报》东京分社的社长,精通中文,也对研究郑和有着极大的兴趣。在谈到去帕泰岛探寻中国人后裔的起因时,他在文章中说,一是曾在一些学术性刊物看到过介绍东非与中国历史渊源的文章,二是数年前曾听一个肯尼亚人谈起过拉穆群岛上的中国文物与中国人后裔,三便是李露晔的书给了他启发,促使他下决定前去偏远的帕泰岛采访。

  纪思道的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后来前去拉穆群岛探访的诸多人士提供了线索。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正是从南非一份中文报纸转载纪思道采访记的文章中得知了仍有中国人后裔生活在肯尼亚的消息,于2002年3月份第一次踏访帕泰岛,成为第一个前去西尤村采访中国人后裔的中国记者。李新烽在此后的3年中又3次再访拉穆,写回了大量。探访“中国女孩”

  2002年4月份,重走郑和路的《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到帕泰岛寻访中国人后裔,并向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汇报了相关情况。当年12月份,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派陈延军和陆竞春两名年轻的外交官专程前往拉穆,就有关中国与东非沿岸早期交往情况进行考察,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实地调查关于东非中国人后裔的情况。

  现年19岁的夏瑞福是肯尼亚拉穆女子高中的应届毕业生。自从她是中国人后裔的消息被媒体报道之后,夏瑞福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女孩”。

  对于一个偏远小岛上家境贫寒的女孩来说,能完成高中学业实在是一件幸事。而这一切,则与中国人的热心帮助与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个幸运的“中国女孩”在2002年12月初第一次见到了前往她家探访的中国人,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几名考古专家的陪同下,陈延军和陆竞春两名外交官走进了夏瑞福一家所在的西尤村。他们在后来的考察报告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村长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几名自称是古代中国水手后裔的人。他们虽然无法拿出证明其祖先是中国人的直接物证,也无法确定祖先何时乘船到此,但仍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这是其世代相传的家训。当地村民称他们为‘瓦上加人’,意思是自上加村而来的人,借指他们的祖先是从上加登陆的中国水手。

  ‘瓦上加人’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社会,目前共有4户,约四五十人。在我们接触的几名‘瓦上加人’中,多数肤色较当地人浅,面目特征亦与当地人不同,但与中国人已有很大差别。只有一对母女的五官及头发颇像中国人。母亲今年60岁,有5个子女。当日在家的女儿17岁,在邻岛上中学。”这里说的在邻岛上中学的正是夏瑞福。

  使馆的考察报告进一步引起了中国媒体对非洲“中国人后裔”的关注。2003年4月,新华社非洲总分社音像记者费茂华、毕建忠、王季达等到拉穆采访,成为报道东非中国人后裔的第一批音像记者;人民日报驻非洲的记者也前往拉穆女子中学,采访了在那里上学的夏瑞福。

  于是,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夏瑞福的故事,不少人也到西尤村探访,并且与每次前去采访的记者一样,大家都给她带去了学习用品,或者直接留一些钱给她,以资助她继续读书。资助中国人后裔

  中国人多次访问拉穆,也引起了肯尼亚当地媒体的注意。去年4月,肯尼亚第一大报《民族日报》下属的《海滨快报》也详细报道了夏瑞福一家及肯海滨一带中国人后裔的故事,并配发了夏瑞福母女及当地发现的一些中国文物和遗迹的照片。正是读了这篇报道,生活在肯尼亚第二大城市蒙巴萨的中国人赵汗青萌生了资助夏瑞福的想法。

  赵先生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远离中国的东非海岸还生活着中国人的后裔,令他倍感亲切,于是便想资助夏瑞福上学,让她成为有用之材,既为中国人后裔争光,又能从长远上帮助她的家人摆脱贫穷。

  于是,赵先生找到了《海滨快报》的主编,并通过该报与夏瑞福所在的拉穆女子中学联系,替她交清了高中毕业前一年多时间所需的全部学费及杂费。拉穆女子中学的校长玛丽·姆瓦库瓦女士说,得到众多中国人的热心资助之后,尤其是得知她上高中的全部学费已被交清之后,夏瑞福学习更加努力了,成绩也与以前相比大有进步,最终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夏瑞福已经获得中国教育部特批的公费留学名额,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到中国读大学。记者蔺智深新华社内罗毕7月6日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