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念馆今天重开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3:53 京华时报 | ||
展览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抗战场面。本报记者李贵明摄 新馆改造讲究数字大型展览首次公开百余文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今天,七七事变68年后,全国惟一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历史的综合性大型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闭馆百余日重新改造后,正式向社会开放。 由抗战文物展等组成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今天同时开幕。 ■关于纪念馆改造 ★改造一景观数字警示世人 抗战纪念馆自1987年落户宛平城后,在1997年7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改造,但原来的基本陈列已远远落后。今年3月2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闭馆,历时3个多月对纪念馆进行了再次改造。 馆长王新华说:“抗日战争历史不仅只是1937年到1945年的8年全面抗战,还包括1931年到1937年的6年局部抗战岁月。”所以,到重新开馆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将欣赏到一组由“8”、“14”“7·7”等数字组成的“数字”景观。 “数字”景观从纪念馆外围开始,纪念馆东西两侧分别种植7棵油松,寓意是七七事变发生地,左右合计14棵又寓意中华民族14年的伟大抗战历史。抗战馆院内东西两侧人行道的外侧各种植4棵银杏树,东西合计8棵代表8年全面抗战的胜利。 馆前广场上新建14米高不锈钢国旗杆,象征14年抗战,广场中轴线两侧新铺7块草坪,寓意卢沟桥为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左右合计14块草坪寓意14年抗战历史。 ★改造二馆内上演战争实况 情景画再现的平型关战役、彩塑模拟的“日军暴行下的中国平民”和抗战英烈浮雕……今年3月28日抗战纪念馆闭馆改造前,这些静止的展陈只能“无言”地面对观众,观众对历史的回味也只是单向的“看”。 今天重张的抗战纪念馆则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将观众拉回到那段历史岁月。观众不仅可以听到枪炮声、飞机轰鸣声、战士呐喊声,还可以“亲眼目睹”地道站、平型关战役等抗日战争“实况”。 ★改造三英烈环廊颇具匠心 展厅的改造颇具匠心,据馆长王新华介绍,英烈环廊是这次改造的一个重点。这个环廊由原来的抗日英烈厅改造而来,以独立自由勋章为点缀,将在抗日战场牺牲的296名旅职以上干部的姓名全部镌刻在环廊墙壁。而旁边的英烈榜则专门登录牺牲的1300多名团职干部姓名。 此外,环廊上还专门增加14组雕塑,再现了新四军、八路军、海外华侨和南方游击队等社会各界力量奋力抗战的情景。 ■关于主题展览 八部分展示抗战史 昨天上午,媒体记者作为首批观众,在王新华馆长的亲自讲解下参观了抗战主题展览。 从序厅出发,抗战胜利主题展览按8个部分展开展览。这8个部分分别为:《民族危急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得道多助国际援助》、《历史胜利巨大贡献》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8部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集中展示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首次公开百余文物 “母亲对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这封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由抗战纪念馆从中央档案馆复印,首次在抗战胜利主题展览向社会公开,真实展现这名女烈士铮铮铁骨后的慈母柔情。 这样珍贵的抗战文物在整个主题展览中,共计有140多件,如东北革命纪念馆提供的抗日联军使用的“大刀”、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手稿和《晋察冀日报》报社的“马背上的印刷机”等,都是全国文物部门借给纪念馆展出,或专门从民间征集而来,其中很多珍贵文物均为烈士后人无偿捐赠。 ■对话设计师 昨天,记者就这次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采访了担纲展览的主设计师洪麦恩。洪麦恩认为,这次展览的一个特色体现在一个细节中,就是使用了特制的文物柜。 记者:这次展览的总设计思路是什么? 洪麦恩:题材特色已决定展陈特色,展陈的所有形式都必须服从这一主题内容,无论是采用各种高科技技术手段,还是整个展览的暖灰色主色调,都在着力实现展览深入到历史深处,深刻表现历史。 记者:整个展览主要由图片、文物等历史资料组成,如何让观众不感觉枯燥? 洪麦恩:一方面要实现文物、图片和文字的结合,使观众可以立体地感受历史。另一方面,从展览布局等方面让展览有起伏。 记者:你认为这次展览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洪麦恩:是文物柜的展陈———非独立性文物柜。常规展览都是小文物柜,这次我们专门制作了落地式的大文物柜,这样观众就不用专门低头看文物,而是将文物、图片和文字说明在大文物柜中共同展出。 记者:展览为何穿插14幅巨型油画? 洪麦恩:之所以引用油画到展览中,是因为历史图片缺失,需要用油画来再现历史场景。同时,油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更有力量地表现重要历史场景,尤其是历史场景中的“精神”。所以考虑采用了油画这种形式。 ■展览看点 真枪实炮呈现眼前 本次展览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其中看点多多: ■苏制坦克车和日制山炮。展览中有一些武器装备。解放军总装备部、济南军区等部门积极协调,调拨了抗战中曾使用的苏制T34坦克车和牵引车各一辆。轻兵器研究所提供了两门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日制94式山炮。 ■受降现场的谈判桌椅。展览共有14幅巨幅油画,再现“南京受降”的巨幅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最为瞩目。在油画前,复原了受降现场中方宽大而日方窄小的谈判桌椅。 ■驼峰空运。用投影技术重现当年开辟驼峰飞行运输的故事,大大小小的飞机在空中呼啸来去,让观众想起这条航线上曾有盟军600多架飞机和1500多人遇难。 ■幻影成像“地道战”。幽暗的光线下战士们正在互相掩护钻地道,而地面上的炮火交战正酣,观众不用到电影厅就可观看到紧张的地道战场景。 ■文物背后故事 进口废纸中现铁证 展览中的每一个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 ■李兆麟的公文包 李兆麟是东北抗联第3路军总指挥,他的公文包最初是从国外购买的,中间有夹层,它曾奔走在中国与苏联之间,传递抗战的机密文件。这次听说举办抗战展览,李兆麟后人李玉主动联络抗战馆,抗战馆专赴东北将这个包带回北京。 ■市民的感慨信 1937年11月5日,普通北京市民罗德俊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和北平沦陷,写下自己的满腹感慨,并专门将其珍藏在当时修建的白塔寺内。解放后,在白塔寺重修,这封感慨信被发现。 ■进口废纸堆里的铁证 文物展览中有四本画册:《北支事变画报》《支那事变画报》《日支事变画报》和《支那事变写真》。这是2003年浙江永嘉七屿纸业公司从日本购进的废纸中发现的。当时,该公司一员工在整理化浆时,发现一些旧报纸,其中一些照片引起他的注意。这些内容正是大量日本随军记者拍的战地照片和文字报道,还有包括卢沟桥事变在内的十来幅作战图。 ■参观备忘 展览凭票免费参观 在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纪念日)至9月3日(全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期间,主题展览以接待集体参观为主,实行凭票免费参观。9月3日之后,作为长期展览将恢复正常接待观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