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衡阳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市5年节能省下6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4:29 红网

  红网衡阳7月7日讯(通讯员成新平)衡阳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7月6日,衡阳市经委主任雷志琦透露:衡阳市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节能工作5年省下6个亿。

  衡阳地处湘南腹地,是个无油、无天然气、缺能源的地方,铁、铜、煤等矿产虽然丰富,但产品多为资源型,自给率仅为60%。且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

重。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衡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能降耗,实施综合利用,市里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刘大响等院士来衡阳讲“循环经济”理论,并举办“节约能源,从我做起”“开展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等万人签名和生产节约活动,号召每个干部职工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一滴水、一两煤、一克油、一粒米、一方土,让节约意识扎根于群众心中,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据统计,近5年,衡阳市每万元GDP能耗由2000年的2.8吨标准煤降低到2004年的1.27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到40%;相应地,每吨标准煤创造的GDP由5100元提高到7800元。现在的一吨标准煤可以烧出过去的一吨半效益,5年节约能源120万吨标准煤,共节约能源资金6亿元。

  衡阳市出台激励机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激发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去年,全市规模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6%,节约和少用标煤15.5万吨,节电1.17亿度,主要产品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稳定降低率分别为83.8%和88.6%,单位产品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平均降幅分别为4.28%和4.62%,重点节油企业万元产值油耗和万元增加值油耗分别下降6.7%,重点节水企业水耗下降8—9%,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35万吨,利用率达60%左右。近几年,市金雷水泥建材有限公司为减少污染,引进了12台大型收尘器,总处理排气量达6万立方米,同时,80%的水泥采用散装,年节资240万元、节约木材1000立方米。祁东县洪城水泥有限公司利用减免税收资金400多万元用于环保改造,修复改造防尘设施36处,完成大小收尘项目12项,全部收尘点被净化,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7000吨、利用废渣10万吨,直接创效100多万元。

  衡阳市还因地制宜,制订了“十五”、“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鼓励企业改进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从而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白沙煤电集团方宇建材公司为了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在大力进行技改节能的同时,变过去的治污为防污,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着手从生产的全过程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加大了风、粉、煤系统管道的维护力度,重点抓好防“七漏”,即防“漏水、漏油、漏煤、漏粉、漏风、漏灰”,改善锅炉运行状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衡阳市银佳纺织机械厂在各用能部门开展了节能降耗小改小革活动,对织布车间屋顶喷水供水管路进行改造,将原来的3台水泵减少至1台,每月节约用电1万度;对人防井水泵改造,利用低温井水向空调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天然冷源,延迟冷冻机开机时间,节约了用电;给锅炉排变速箱安装了变频器,使炉排的速度可任意调节,每月节约用煤4—5吨。

  衡阳市通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目前,该市的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各地和欧、美市场。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与世界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衡阳钢管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衡阳氮肥厂排放的废气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衡钢”89机组和炼钢分厂;“衡钢”炼钢电炉除尘系统回收的除尘灰供给市水泥厂做水泥原料;“衡钢”的锅炉炉渣供给周边砖瓦厂用于生产标准砖……这是“衡钢”构筑循环经济共同体形成的一个产业链条。成千上万吨废水、废酸、废气被综合利用于“衡钢”生产各环节,“衡钢”每年节煤2.9万吨、节油0.4万吨、节水54.8万吨、节电2660万度。(稿源:红网)(作者:成新平)(编辑:何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