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敕勒川博采之十八:千里阴山藏“画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4:54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7日电(记者丁铭、赵海军)在内蒙古中西部,阴山山脉绵延千里,横亘在土默川和河套平原北部。就是这条看似光秃的山脉之中,却秘藏着一条绵延千里的“岩画廊”。

  据史学家考证,世界上现最早发现岩画的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他把自己的发现写在了《水经注》中。郦道元发现岩画的时间,比外国流行的“18世纪在南非莫

桑比克等地首先发现岩画”的说法早一千年。

  阴山山脉,主要由大青山、色尔腾山和狼山构成,东西长约1200公里。刻磨在阴山山谷和山巅上的岩画也是郦道元最早发现的。不过,自郦道元以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实地考察阴山岩画,结果阴山中的这座艺术宝库竟又沉没了一千多年。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

  阴山岩画的大量发现,应主要归功于内蒙古考古队的盖山林同志。从1976年到1980年,他纵横阴山山脉,行程上万里,在狼山西端的阿拉善左旗和狼山东端的乌拉特中旗,在阴山中段和东段的乌拉山、大青山,以及大青山北面达茂旗的深山幽谷之中和山巅之上,发现了上万幅岩画,拓描下来的就有1500多幅。

  为什么会产生阴山岩画呢?盖山林告诉我们,在古代,阴山南北是广阔的草原,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曾先后活动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不知是为了自己欣赏,还是为了子孙后代了解当时的情况,他们以石器、铜器、铁器为画笔,以岩壁、磐山作画纸,在自然界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据盖山林研究,最早在阴山创作岩画的,是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远古人类。这个时期的岩画,图像大都是野生动物、人面形、单辕的两轮车,还有散发着荒野气息的舞蹈等。这是远古时代集体劳动的写照。此后,生活在各个时代的游牧民族,看到前人在岩石上创作,不甘示弱,也在岩石上表现自己的才能。就这样,一代接一代,一幅接一幅,一直画到清代、近代,构成了内蒙古草原各族文明历程的宏伟画卷。

  这些岩画题材十分广泛,涉及狩猎放牧、飞禽走兽、弓箭穹庐、车辆马具、部族战争、日月星辰、男女交媾、舞蹈、宗教祭祀、手掌足印、幻想动物、图像文字等等,不少岩画从构思到风格,都无不令人惊叹,其艺术价值极高。

  在阴山岩画中,有大量的人形兽面岩画。盖山林认为,古代的中国北方草原,巫傩文化很发达。在古人看来,面具是化身为精灵的一种手段,人只要戴上面具,就可以改变形态。面具岩画实质上反映了人和未知自然的矛盾,是古人抗拒自然的一种柔弱的表现形式。

  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古代盛行对太阳神的崇拜。太阳神到底是什么尊容?盖山林在阴山岩画中找到了答案。阴山岩画的太阳神是人面形象,并带有四射光芒,是物的人格化,人的物格化,人和物的统一体,它有着同人一样的智慧和灵巧,又有着太阳的威力和尊严。

  对于阴山岩画中那些神秘的脚印岩画,盖山林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后认为,脚印之谜是远古人类思想意识和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古人对生育的不理解和对生殖崇拜的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自古以来,我国及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对脚印崇拜的习俗,传说中许多传奇式人物都是其母亲踏过神足印后怀孕生下的。

  盖山林说,阴山岩画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岩画同殷商以来的中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我国内地最初见到三花马的形象是在唐初(所谓“三花”,就是把马鬃剪成三辫)。后来,唐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便屡见不鲜。可是,三花马最早来源于何处却是一个谜。而在阴山岩画中,便有不少三花马的形象。

  盖山林认为,从题材和画风上判断,这些三花马岩画,应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突厥人的作品,在我国内地,南北朝至隋的马俑虽有色鬃马,但并没有剪成三花的。由此可见,内地的三花马,是从北方突厥那里引进的。这就又一次证明,富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民族的文明,也曾给中原文化以深刻影响,祖国的灿烂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阴山岩画大量发现后,曾使国际舆论惊叹不已。英、法、美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报纸,称阴山岩画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岩画宝库”。法国巴黎国立人类博物院壁画专家哥伦拜看了阴山岩画后说:“这样的岩画世界上少有,应该拿到法国去展览。”

  如今,阴山岩画已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盖山林的名字也被收录进英国伦敦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