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乡改五问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10:35 新华网 |
大规模的乡镇机构改革,在我国已经进行了数次,但都很难跳出精简后继而又膨胀的怪圈。如今,伴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级财政进入了真正的枯水期,乡镇这只严重超载的小船,将如何涉过这浅浅的河道,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对于湖北乡改,《半月谈》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早在2003年,我们以《咸安“镇改”突出重围》(第11期)、《就咸安“镇改”答读者问》(第13期)为题,连续对湖北省咸 宁市咸安区的乡镇改革做了报道,对改革方向给予肯定,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咸安改革正是今天整个湖北乡改的第一块试验田。可以看出,这新一轮乡改与以往有所不同。首先,城乡一体化成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国家对农民从“取”到“予”,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整个乡改也应跳出“拆庙撵人”的传统思维,必须从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乡村治道变革的新视角去思考。其次,税费改革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是对乡镇政府的巨大考验,在客观上成为推动乡改的“饥饿疗法”,这对乡改形成了倒逼机制,使得改革的紧迫性越发强烈。 改革形势不同,但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如何推进乡镇改革,今天,我们依然必须回答五个同样的问题,并给出与以往不同的答案。 其一,改成什么样? 近年来,关于乡镇改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化说”,认为应扶持和放活乡镇政权,反对部门争夺乡村资源;一种是“弱化说”,主张把乡镇政权变为派出机构,最终实现乡镇自治。 理论争论尚无定论,但实践中乡镇“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权力而言,乡镇政府除了计划生育外,对农民的管制功能已基本丧失,随着教育县管、农业税免除,乡镇事务已所剩不多;就财政而言,取消农业税之后,在广大传统农区,乡镇政府已没有多少自己的税源,越来越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有的地方还实行了“乡财县管”。 因此,早在2004年取消农业税试点伊始,中央农村决策“智囊”、知名“三农”问题专家韩俊就指出:“把乡镇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或逐渐转变为乡镇自治,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二,公益怎么办?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的出台,捆住了乱收费的手,堵住了乱开支的口,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是,随着乡镇可支配财力的大幅度下降,农村公益事业也出现了滑坡甚至倒退。这一问题必须在乡镇改革中予以统筹解决。 显然,减人减事只是改革手段,更好地服务三农,才是乡镇改革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通过乡镇改革,优化政府职能,合理配置资源,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公益服务上来。 在这方面,湖北省运用新思维,探索农村公益服务社会化,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改革新路。 其三,人向哪里去? 如何安排富余人员,是确保乡镇改革成败的关键。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发稳定问题,导致改革夭折。乡镇干部中不少人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再就业困难,他们过去把大部分时间献给了乡村,如今不应被改革所抛弃。事实上,由于待遇低、任务重、压力大,不少乡镇干部早已萌生去意,只要处理得当,有后路、有出路,他们理应成为改革的动力。 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外各种裁员经验和做法,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制订出做得到、通得过、行得通的解决办法。如年轻干部可实行一次性了断,年老者可提前退养,中年人可组织外出打工、鼓励经商开店、扶持种养加工、安排下村挂职等。经验证明,改革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是确保人员分流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制度保证。 其四,成本谁来担? 乡镇改革最直接的经济成本来自人员分流,包括了干部垫付税费的认定、欠发工资的补偿、工龄买断费用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让乡镇干部无法痛快离岗的,还有债务问题。据估算,目前我国的乡村债务高达上千亿元,成因复杂,如何解开这堆乱麻,各地还在探索中。 显然,这些改革成本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是难以承受的。乡镇改革的实践要求,必须建立一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共担改革成本的机制。 改革的政治成本也需慎重考量。对乡镇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是用短期的震荡换来长期的稳定,于国于民有利。但对主导改革的官员本人,却要面临危及仕途的政治风险。这就要求在我们的体制之内,必须培养浓厚的改革气氛,宽松的改革环境、坚强的改革意志以及对改革人才的善用机制。 其五,如何防反弹? 改革成果难巩固,被精简的机构、人员出现反弹,是历次乡改的积弊。因此,新一轮乡改必须得到上级政府改革的呼应。如果县级机关职能、作风不转变,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泛化,机构林立,事务缠身,最终又不得不靠增加人手解决问题。更进一步讲,县级政府冗员众多,部门利益膨胀,又与整个政府改革的不到位有关。实践证明,下改上不改的渐进式改革之路,已经越走越窄。(薛凯)(来源: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