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工艺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00:24 新京报

  葛剑雄

  据报道,故宫正在进行的长达二十年修缮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不少传统工艺已经失传,掌握这些技艺的能工巧匠已经没有了。如倦勤斋修缮需要一种斑竹纸作内饰,今天即使能在四川地区找到原料,但世间已没有能掌握原始工序,用这种竹子造纸的匠人了。

  其实,这种情况早已出现,如现在一些新修缮或修复的旧建筑,连形似都做不到,原来该用手工做的已改用机械,材料和工艺往往都已替换,外表都显得粗糙,更不用说内在质量。只是因为修缮故宫的要求特别高,不像其他建筑那样容易对付,矛盾才更加突出。

  无可奈何花落去,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那个时代相适应并为那个时代服务的一些专门行业、工艺、匠人的减少以至绝迹是不可避免的。像故宫的修建和日常维护,是明清两代的头等大事,不仅能集中全国最珍贵或罕见的材料物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而且可以不惜工本地经常性供养一批匠人。

  由于全国的建筑基本属同一类型,匠人的数量也相当可观,即使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也能找出满足皇宫要求的匠人来。一座紫禁城,代表的是明清五百多年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亿万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技术,其物质基础不仅来自上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甚至还来自海外(如自鸣钟、八音盒等),这些条件今天的故宫自然不可能望其万一,陷入如此困境可想而知。

  今天中国的建筑已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原料与工艺都已不同。即使是古建筑的修复和维护,往往也已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即使还有人能掌握传统工艺,也会遇到没有合适的原料,找不到足够的市场,经济效益不高的麻烦。如果听凭市场选择,传统工艺与工匠也会被自然淘汰。

  如果我们将故宫看成人类文化的遗产,那么就不仅要保护现有的物质上的故宫,还应该将作为它的基础的这一切都保存下来,包括与故宫有关的传统工艺与匠人,也包括有关的史料记载。

  尽管这样做也不可能做到真正完整的保存,但毕竟大大延缓了它们的消亡。

  政府应该将确定为“国宝”的特殊工艺和掌握这些工艺的匠人保护起来,给他们比较优厚的待遇,使他们不必自负盈亏或创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特殊材料,或者鼓励他们自己收集或研制。他们的任务就是“兴亡继绝”,保持和恢复传统工艺,带徒弟传技艺。即使故宫不处在大修缮期间,这批人也不能缺。可以组织科技人员帮助他们总结研究,用现代化手段纪录他们的技艺,研制代用品,但都必须以不改变他们的传统工艺,并加以完整如实的记录为前提。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尝试将传统工艺和特殊材料用之于现代建筑。例如,倦勤斋中这种斑竹纸如能复原,为什么不能用之于高规格的现代建筑中呢?又如太和殿中的金砖如能仿制成功,装修在人民大会堂不是很好吗?

  真能如此,这类传统工艺就无绝迹之虞了。

  作者: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