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招贩子的“能耐”哪里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04:3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又是一年高校招生录取时,高招贩子早已活跃起来,奔走于学生家长和高校之间。据7月8日新华社报道,家住湖南某市、已经做了6年高考招生贩子的柳男士每年将高考招生的情况吃准摸透,每年都是提早一两个月就来长沙各高校,找各种理由建立新的关系网,然后为考生和学校“牵线搭桥”,除去活动经费外,每年的7月都能赚个十来万元。

  高考招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国家相关部门为此出台一系列制度法规,以保

证这项工作成为“阳光工程”。可一些人利用考生希望上大学的心理,钻空子、找路子,“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竟能在短时间内赚取巨额利润,可谓“能耐”不小。

  高招贩子的“能耐”是从哪里来的呢?首先,畸形、落后的教育观念是他们得以生存的乐土。找高招贩子帮忙的大多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家庭比较富裕的考生及其家长。正如柳男士所言,“那些人有几个钱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考个200分、300分的竟然想上本科。”这些家长花钱让孩子读大学,其实只是“买包装”,孩子是不是适应教学内容,是不是真正能够学到相应的知识技能,他们都无所谓,只要孩子能够拿到文凭,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种重形式不重实质、重文凭不在乎水平的教育观念,使得一部分家长在孩子不具备相应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条件下,愿意花重金托关系、找门路。而高招贩子有了巨额资金支持和丰厚的利润刺激,就会寻找一切可以寻找的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来满足这些考生和家长的愿望。

  更重要的是,招生录取制度存在的漏洞,给了高招贩子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的是“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这样的体制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而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关系使这个自主权商品化,通过钻制度的漏洞牟取利益。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上的疏漏也为权力寻租制造了机会,给高招贩子留下了运作的空间。比如,目前被高招贩子们普遍“看好”的“调剂指标”原本是为了高校在生源好的地方多招生或为平衡地区招生量而规定的机动招生人数,可是因为高校可以自由“调剂”的随意性过大,这种指标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可供出售的商品,成为一些人生存和致富的空间,也成为滋生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的土壤。

  高等教育在我国还属于稀缺资源,有人想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有人想利用自己的权力出卖,制度的疏漏使得这种有需求有供应的非法“市场”得以存在。高招贩子在这个“市场”中如鱼得水。

  彭联联责任编辑:李胜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